古韻流傳代代情,文化底蘊薈萃成
時間:2025-01-13 18:58:08 關注:
“古韻流傳代代情,文化底蘊薈萃成”
——關于家鄉古代戲服文化影響與發展的調研報告
一、引言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切實發揮共青團實踐育人在高校“大思政”工作體系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動員引領團員和青年緊緊圍繞黨的二十大所確定的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廣泛引導大學生在“返家鄉”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我在我的家鄉乳山開展了關于古代戲服文化的社會調研實踐活動。古代戲服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多樣的風格和深厚的歷史底蘊。本報告旨在通過對古代戲服文化進行調研實踐,并對其在現代社會的傳承與發展進行思考。
二、背景與目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古代戲曲文化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既是堅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的文明瑰寶,也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
古代戲服作為戲曲舞臺表演的重要元素,不僅僅是演員身份的象征,更是展示角色身份、時代背景和情感表達的工具。本次調研實踐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鼓勵人們助力戲曲傳承,深入了解戲曲文化發展的相關現狀,讓更多人關注古代戲服文化,樹立民族文化自信。
三、調研內容
1.文獻研究
通過購買和借閱,粗淺閱讀了《傳統戲服》《龍鳳呈祥:中國京劇服裝紋樣選粹》等多本與古代戲服文化相關的書籍和論文資料,了解學習了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中為核心的戲服知識,如衣箱這類專用名詞的解釋及分類等,深刻體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了文化自信。
2.群眾調查
為充分了解我的家鄉乳山市民對古代戲服文化的認知程度和興趣水平,我在小區、商場、廣場等場所進行了街頭隨機采訪。熱心的市民積極配合,耐心回答了關于戲曲知識、戲服傳承與發展意見等問題。通過這次街頭采訪,我深刻感受到了家鄉居民對戲曲文化的熱愛與關注,他們十分期待戲服文化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和發展,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
3.實地考察
為了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了解戲曲藝術元素和歷史內涵,親身接觸和觀賞古代戲服,了解其材質、制作工藝和保存狀態,我參觀了乳山市古代戲服展覽館。進入館內,映入眼簾的是墻上懸掛著戲服,一件件精美的戲曲服裝色彩艷麗、風格各異,讓人目不暇接,感受到了濃郁的文化氣息,每一件都如藝術品般精美,讓人不得不為之驚艷。每一件戲服都有著它的故事和價值,或講述著舞臺藝術的傳承,或見證著歷史時代的變遷,或展現著藝術家們的創作才華。戲曲服飾的種類繁多,包括各種角色的服飾、頭面、鞋子、帽子和配飾等。不同的服飾和配飾都代表著不同的角色和身份。因此,戲曲服飾的設計和制作都需要根據角色的身份、性格和表演需求來搭配。朱恒杰老師帶我們了解了戲曲服飾的分類,包括蟒服、官衣、帔、褶子、開氅、官衣等。朱恒杰老師還給我們詳細介紹了京劇《武家坡》和《二進宮》的內容,并演唱了其中的選段,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戲曲的魅力。乳山戲服博物館展現了戲曲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歷史沉淀,展示了各種形式的戲曲藝術品,傳遞了一種強烈的藝術情感和文化自信。本次參觀我更好地了解到古代戲服的歷史淵源、演變過程、文化底蘊和傳承現狀,收獲頗豐、獲益匪淺。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是值得我們珍視和傳承的寶貴財富。我相信,只有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探索,我們才能更好地發現和傳承這份寶藏。
四、調研結果與分析
1. 起源與發展:古代戲服文化起源于中國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秦漢時期的宮廷舞蹈。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朝代的戲曲演出形式和服飾風格逐漸形成,如元代的花旦戲、明清時期的宮廷戲等。
2. 形式與特點:古代戲服以華麗、繁復為主要特點,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細節的表達。其設計靈感來源于歷史人物、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通過服裝的顏色、圖案和裝飾物展現角色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點。
3. 制作工藝與材質:古代戲服的制作工藝非常精細,包括面料選擇、剪裁、刺繡等環節。常見的材質有綢緞、絲綢、金銀線等,采用刺繡、刻花等工藝進行裝飾,體現了中國傳統工藝的精湛技藝。
4. 傳承與發展:古代戲服文化在現代社會仍然有著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許多藝術家和舞臺表演者的傳承和發揚。另一方面,現代流行文化的發展也對古代戲服進行了一定的創新和改良,使其更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要做好戲服文化傳承工作,要圍繞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五、結論與展望
在此次社會實踐調研的過程中,實踐團隊通過主題采訪和參觀學習,詳細了解了乳山市關于古代戲服文化的歷史底蘊和發展現狀,深入探求了促進戲服文化進一步發展的措施和建議。古代戲服文化不僅僅是一種舞臺表演的裝飾品,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古代戲服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同時也可以探索其與現代時尚的結合,使其在當代的舞臺上煥發新的魅力。家鄉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精粹的傳承與創新。傳統文化是一個地方的重要標識,它能夠吸引游客,推動旅游業的發展,從而帶動經濟。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只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此次調研活動,是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這一囑托的生動體現,有利于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的我在行走中國大地的生動實踐中深刻體悟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成就,厚植家國情懷、了解國情民情、增長知識才干、激發使命擔當。
如何在新時代繼續書寫歷史篇章中傳統文化的輝煌,是青年思考的重要主題。在本次調研中,我認識到,戲曲文化的傳承需要社會與個人的共同發力。地方政府應注重經濟支持和培訓教育,提供資金用于戲曲項目的培訓、研究和傳承活動,以確保傳統技藝得到普及和延續。另外,通過文化活動、展覽、節慶等方式推廣戲曲文化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來提升公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興趣。個人可以在社區的鼓勵下積極參與戲曲文化傳承,切實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內涵,以自身為載體,綿延文化的薪火。
另外,借助科技的力量,傳統文化的保護方式更多元化。線上博物館為藝術品和文物提供了全新的展示和推廣途徑;諸如戲服等傳統文化的重要文獻、藝術品等的數字化存儲,確保其得以長時間保存,不受時間和環境的侵蝕;利用智能傳感器監測文物和古跡的狀態,可以智能化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
傳統與現代,不應對立,而應尋求交融。傳統文化所蘊含的豐富智慧不僅是一種寶貴的遺產,更可為現代產業注入創新思路和靈感。例如,戲服等可以被巧妙地轉化為文化創意產品或服務,為市場帶來獨特價值。此外,保護和發展傳統文化還能夠提升一個地方的品牌價值,吸引更多的投資。通過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現代產業,不僅弘揚了傳統文化,也為地方經濟創造了新的增長點。因此,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不僅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為社會注入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我會將此次經歷內化為自身經驗、扎實吸收,并轉化為實際行動,為戲服文化等傳統文化地傳承注入青春力量,在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進程中作出新的貢獻。
作者:許宜琳 來源:大學生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