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華彩,探索未來華章
時間:2025-01-13 19:09:48 關注:
穿越千年華彩,探索未來華章
——關于絲綢歷史文化和未來發展的調研報告
一、引言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宏偉藍圖下,中華絲綢文化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象征,再次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對國粹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支持和扶持,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絲綢作為中國古代文明的瑰寶,不僅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還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一帶一路”友好往來的縮影。
二、背景與目的
本次實踐活動,我來到河西走廊附近的雅樂紡織有限公司。雅樂紡織作為絲綢文化產業的重要基地,不僅承載著傳承與弘揚絲綢文化的使命,更是“一帶一路”倡議下文化交流與合作的生動實踐。本次實踐活動旨在通過參觀雅樂紡織有限公司,運用圖文、實物及現代科技元素相結合的方式,深入了解絲綢文化的歷史、工藝及現代發展。通過本次活動,我深刻感受到絲綢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科技創新對文化傳承的重要作用,不僅拓寬了我的視野,也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三、調研內容
本次實踐活動采用實地考察與文獻研究相結合的方法。
(一)文獻研究
首先,我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到中國是世界絲綢的發源地,所謂“水鄉成一市,羅綺走中原。”絲綢是中國古老文化的象征,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養蠶、取絲、織綢。在后續幾千年的不斷發展中,我國形成了獨有的絲綢文化。織綢是中國人民的偉大發明,是對人類的重大貢獻。幾千年來,中國絲綢以獨有的魅力、絢麗的色彩、滑爽柔軟的質感、濃郁的文化藝術特色,通過“絲綢之路”密切聯系著東西方文化,傳播著和平、自由、合作和寬容的精神,成為我國與世界各國經濟、政治和文化廣泛交流的橋梁,在世界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時代的發展,絲綢文化面臨著傳承與創新的雙重挑戰。因此,通過實踐活動深入了解絲綢文化,對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文化產業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二)實地考察
明確了絲綢與我國古代的政治經濟、禮儀制度、民俗藝術、科學技術等息息相關,是我國歷史文化獨特的象征與載體后,我制定好計劃,先穿越河西走廊,重走古代“絲綢之路”。我用心感受絲綢之路,用腳丈量河西走廊,感受到了屬于大西北的浪漫。隨后,我前往雅樂紡織有限公司進行實地考察,通過參觀園區內的各個場館,親身體驗絲綢文化的魅力。
首先進入絲綢博物館,仿佛穿越回古代絲綢之路的輝煌歲月。通過圖文、實物及多媒體展示,我們詳細了解了絲綢的起源、發展歷程及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重要地位,特別是那些從古代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引進的珍貴絲綢文物,更是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了絲綢之路作為東西方文化交流橋梁的重要作用,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絲綢的歷史悠久,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增強了文化自信。
在工藝展示區,我們親眼目睹了傳統絲綢制作的全過程,從蠶繭的采摘、繅絲、織造到印染、刺繡等各個環節。在場館中,我們見到了一些大型織布機以及一些小的織布工具。在講解員形象生動的講解和演示下,我們了解了織布機的工作,明白了絲是如何變成線,線是如何變成布的。龐大的機器制作出來的東西是如此精巧,讓人不禁感嘆古時人們的智慧之廣博與技藝之精巧。同時,我們也見證了現代科技在絲綢產業中的應用,如智能紡紗機、自動化印染生產線等,這些高科技設備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推動了絲綢產品的創新與發展。在參觀過程中,我們深刻體會到了科技創新對絲綢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現代科技的應用不僅提高了絲綢產業的生產效率和質量水平,還為絲綢文化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空間。
在了解了絲綢的歷史和制作過程后,我們來到了時裝館。這個場館是對演變至今的海內外時裝的陳列。這里的服裝離如今的我們更近,展現了古老文明與現代文化的交融。在中國時裝展中,介紹了1911年至今的一百多年的中國服裝變遷史。從旗袍說起,按時間順序陳列了中國服裝的變化。所謂服裝是時代的產物,體現了每一個時代的特色,從各式各樣的服裝當中,我們可以去探尋當時人們所處的時代特色和思想特征。例如,在20世紀50至70年代,由于整體意識形態與經濟發展的限制,這時期女性旗袍普遍較為簡潔,款式保守,衣身寬松,體現為以樸素實用為主的風格特征。在西方時裝展中,展示了西方服裝變遷。以歐洲時裝為代表,我們見到了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的特色服飾。這個時期整體造型復古,異常華麗,裙底變寬,腰部收緊,裙撐和束胸衣也就是這個時期的產物。后面隨著女性思想的改變,更多女性投入職業生活,職業裝盛行,服裝裁剪忽略了腰身曲線,與之前大不相同,完成了從繁復到簡便的演變,各具特色。來到現代的時裝館,我們見到了許多別具一格的高定時裝。在這些時裝上,我們見到了古代與現代的碰撞,設計師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尋找靈感,進行創新,設計出充滿中國韻味的高定時裝,既保留了中國傳統的設計,又融入了新的元素。
園區特別設置了“一帶一路”主題展覽區,通過展示沿線國家的絲綢文化特色、經貿合作成果及文化交流項目,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了“一帶一路”倡議下絲綢文化的國際化傳播與影響力。展覽中,我們還看到了中國與沿線國家共同開展的絲綢產業合作項目,這些項目不僅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加深了彼此之間的友誼與互信。
四、調研結果與分析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古老的絲綢及其文化的創新發展與未來歸宿是什么呢?
(一) 作為文化遺產的自信
蠶桑絲綢領域中有一大批文化遺產,如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南京云錦織造技藝”,被列入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等項目,還有“蜀錦”、“宋錦”、“云錦”、“壯錦”、“傣錦”、“緙絲”、“蘇繡”、“杭羅”、“香云紗”等一大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歷史文物和非遺項目。擁有如此厚重歷史和豐富文化的絲綢,在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新時代,正引領著“漢服”、“旗袍”、“新中裝”等經典和國潮的崛起和復興。
(二) 作為時尚產業的自信
絲綢產業是紡織產業中唯一一個具有文明背景的產業,也是唯一一個能夠代表高端和時尚的產業。絲綢飽含大量勞動人民的手工技藝和嫻熟操作,產品具有雍容華貴的高端特性,又迎合當下綠色環保可持續的理念,是東方時尚的代表。千百年來,時尚的寵兒從不缺少絲綢的身影,在各國服飾文化中,絲綢深受HERMES、CHANEL、GUCCI、ARMNI、Dior、LV等奢侈品牌和大牌設計師的喜愛;作為經典時尚,中國的旗袍、日本的和服、泰國的泰絲服飾、越南的奧黛、印度和東南亞的紗麗、阿拉伯的長袍、穆斯林的罩袍和包頭巾,無不仍然使用絲綢作為其最高端和最時尚的面料。
(三) 作為紐帶橋梁的自信
絲綢的發展并不局限在中國,它通過古老的絲綢之路在歐洲、南亞、非洲等許多國家扎根發揚,并創造了各種不同的絲綢地域文化。如今,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一帶一路”倡議正在踐行中,國際合作共贏成果不斷涌現,世界各國人民逐漸形成發展共識。國際蠶業委員會ISC、國際絲綢聯盟ISU、國際絲綢城市網絡Silky Cities等國際絲綢組織正通過“絲綢”這根紐帶,為了回歸絲綢文明的榮耀、彰顯絲綢產業的特色、提升絲綢產品的價值,在技術品牌、創意設計、歷史文化、營銷品牌等多方面開展交流與合作。
五、結論與展望
絲綢在中國的興起是中華民族經歷無數次主動性文化創造和技術實踐后的必然結果,源自東方的中華文明孕育了中國特色的絲綢文明,凝結在絲綢上的東方文明通過物質交換、技術交流和文化傳播影響世界。在文化自信、產業自信和媒介自信的加持下,我們對推動中國絲綢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中國絲綢國際話語體系,弘揚中國絲綢文化充滿信心。
通過本次實踐活動,我們深刻認識到絲綢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我們為世人提供的,不僅是作為面料的絲綢,更是體現著傳承與創新的絲綢和對促進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貢獻的絲綢。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去傳承和發揚它,使其不斷煥發出璀璨的光芒。我認為,未來應該繼續加強絲綢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同時注重科技創新在其中的應用和推廣。我們應堅定文化自信,繼續延續好絲綢之路,使其繼續保持活力并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讓更多人看到中國的特色文化。
作者:許宜琳 來源:大學生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