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蘇州1月23日電(通訊員 朱雨雷)江蘇科技大學(張家港)、蘇州理工學院團委響應省團委、省青年志愿者協會,開展參觀張家港博物館活動。校青年志愿者協會船建院實踐部特此組織寒假社會實踐專項團隊,經過長期的準備工作,于2025年1月23日前往張家港博物館,進行參觀。此次參觀有利于青年大學生增長知識與擴寬視野,培養綜合素質雨能力,激發愛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更能夠促進學科融合與創新思維。
淵源歷史 繼往開來
張家港博物館是一座集歷史、藝術、科學于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其外觀古樸典雅,宛如一座歷史的殿堂,散發著濃厚的文化底蘊。進入館內,迎面而來的便是寬敞明亮的大廳,墻上懸掛著巨幅壁畫,生動描繪了張家港地區的歷史變遷。同學們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有序地開始了參觀。首先來到的是歷史展廳,這里宛如一座時光隧道,引領著學生們穿越古今。陳列著大量珍貴的文物,從遠古時期的石器、陶器,到明清時期的瓷器、玉器,每一件都仿佛在訴說著張家港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講解員耐心地講解著每件文物的來歷和背后的故事,學生們聚精會神地聽著,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遙遠的年代。在一件精美的青花瓷瓶前,大家紛紛駐足觀賞,贊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那青花瓷瓶上的圖案栩栩如生,仿佛在訴說著一個個古老的故事。“這些文物不僅見證了張家港的歷史變遷,更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講解員的話語讓學生們對文物保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們明白了,這些文物不僅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文化的傳承者,每一件都承載著先輩們的智慧與心血。例如,其中一件展品是一把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經過漫長的歲月,石斧的表面雖有些磨損,但依然可以看出其鋒利的刃部和精致的打磨工藝。講解員介紹,這把石斧不僅用于砍伐和狩獵,還可能是當時社會地位和權力的象征。學生們圍在這件石斧周圍,仔細觀察著,紛紛感嘆古代人類的智慧和創造力。

圖為青年志愿者協會船建院實踐部成員觀賞博物館文物 通訊員朱雨雷 供圖了解過去,體驗歷史
接著,學生們來到了民俗展廳,這里仿佛是一個充滿鄉土氣息的世界,展示了張家港地區的風土人情、傳統習俗和生活場景。一件件古老的農具、織機和傳統服飾,讓人仿佛置身于昔日的鄉村生活之中。通過多媒體互動裝置,學生們還親身體驗了傳統手工藝的制作過程,感受到了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在體驗時,學生們手緊握著織機的把手,感受著織布的艱辛與樂趣,仿佛與古人進行了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那織機發出的吱嘎聲,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讓學生們對古代人們的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具體來說,展廳里陳列的一臺古老織機引起了大家的濃厚興趣。這臺織機雖然已經有些陳舊,但依然結構完整,操作起來也相對簡單。學生們在講解員的指導下,小心翼翼地將紗線穿過織機的各個部件,然后開始踩動踏板,隨著織機的運轉,一段段美麗的布料逐漸織成。
圖為青年志愿者協會船建院實踐部成員記錄文化歷史 通訊員朱雨雷 供圖古今結合,繼往開來
大家來到了自然展廳,這里宛如一個奇妙的自然世界,陳列著各種動植物標本和地質礦物,展示了張家港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通過逼真的模型和生動的圖片,學生們了解到了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以及環境保護的緊迫性。在觀看一段關于濕地保護的紀錄片時,學生們感慨道:“我們一定要保護好這些美麗的自然景觀,讓它們永遠留在我們身邊。” 那紀錄片中展現的濕地美景,讓學生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與美麗,也讓他們明白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他們知道,只有保護好自然環境,才能讓這些美麗的景觀永遠存在,讓后代也能欣賞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其中,一個巨大的恐龍骨架模型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這個恐龍骨架高達三米,長約六米,栩栩如生,仿佛一只真實的恐龍站在大家面前。講解員介紹,這是根據在張家港地區發現的恐龍化石復原的模型,它屬于一種生活在侏羅紀時期的恐龍。學生們紛紛拍照留念,并對恐龍的巨大身軀和神秘生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參觀的最后一站是臨時展廳,這里正在舉辦一場關于古代絲綢之路的專題展覽。展覽通過文物、圖片和視頻等多種形式,生動再現了絲綢之路的繁榮景象和交流盛況。學生們對這條連接東西方的古老商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紛紛討論著它在促進文化交流和經濟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絲綢之路不僅是商品交易的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的橋梁。” 講解員的話讓學生們對文化交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們明白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可以促進人類的進步和發展,也可以讓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展覽中的一件絲綢制品尤為引人注目。這是一件精美的絲綢長袍,顏色鮮艷,圖案華麗,據講解員介紹,這件長袍是漢代貴族穿著的服飾,通過絲綢之路流傳到了中亞和歐洲。學生們仔細觀察著長袍上的圖案,有的像是祥云,有的像是瑞獸,充分體現了古代中國絲綢工藝的精湛和文化內涵的豐富。隨著參觀的結束,學生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博物館。這次參觀之旅不僅讓他們了解了張家港的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更激發了他們對文化遺產保護和環境保護的熱情
圖為青年志愿者協會船建院實踐部成員在博物館前合照 通訊員朱雨雷供圖 作者:朱雨雷
學院:船舶與建筑工程學院
聯系方式:1537063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