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安徽考察路線,助力農文旅融合發展
時間:2024-09-18 21:24:58 關注:
為助力鄉村農文旅融合發展和基層治理,7月17日,巢湖學院的“重走習近平安徽考察路線,巢湖學院農文旅融合發展調研”實踐團踏上了前往安徽省馬鞍山市薛家洼生態園的旅程。在這片充滿故事與希望的土地上,我們不僅見證了薛家洼從昔日的污染重災區到今日生態修復典范的華麗轉身,更在與當地負責人的深入交流中,深刻理解了生態文明建設對于國家發展、人民福祉的重要意義。
站在薛家洼的岸邊,望著波光粼粼的水面,我仿佛能聽到歷史的低語。當地負責人用他那飽含深情的語調,為我們緩緩鋪開了一幅薛家洼的歷史畫卷。從往昔的漁村風貌,到后來的工業興盛,再到如今的生態轉型,每一個階段都承載著薛家洼人民的汗水與智慧。特別是當提及習近平總書記曾親臨此地,對薛家洼的生態修復工作給予高度評價并提出寶貴意見時,我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這不僅是對薛家洼變化的肯定,更是對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方向的指引。
在薛家洼的江邊,我們見到了此次實踐活動的關鍵人物——當地村委會的負責人。她站在那片曾經飽受污染之苦的土地上,緩緩向我們講述了薛家洼的歷史與現狀。
我們從當地負責人口中得知,這里,曾是長江岸邊的一個‘毒瘤’,非法碼頭、散亂污企業遍地開花,環境惡化到了令人痛心的地步。但幸運的是,國家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考察后,為這里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隨著負責人的講述,我們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決定薛家洼命運的轉折點。總書記的實地考察,不僅是對當地生態環境的深切關懷,更是對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推動。他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如同春風化雨,滋潤了這片干涸的土地,讓薛家洼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我們對當地負責人進行采訪并提出諸多問題,當地方的人對其一一進行解答,并提到:薛家洼生態園的成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老百姓日夜夜努力奮斗出來的。當地生態園的建設,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更多就業崗位。走訪中,我們親眼見證了薛家洼的華麗轉身。曾經雜亂的碼頭、廢棄的廠房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綠樹成蔭的江岸、干凈整潔的步道,以及那些為生態恢復而精心設計的景觀小品。這些變化,不僅僅是環境的改善,更是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和生態意識的覺醒。當地負責人告訴我們,薛家洼的蛻變,是馬鞍山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實施長江大保護戰略的生動實踐。這份堅持與努力,讓我深感震撼,也讓我對生態文明建設有了更加直觀和深刻的理解。
然而,最令我震撼的,不僅僅是薛家洼外在環境的巨大變化,更是當地人民內心深處那份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在與村民們的交談中,我聽到了他們對生態文明的深刻理解與認同,看到了他們積極參與生態修復、保護家園的堅定信念與實際行動。這種由內而外的改變,讓我深刻感受到了生態文明建設對于提升人民生活質量、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巨大作用。
站在薛家洼的江邊,望著那片曾經荒蕪如今卻綠意盎然的土地,我的心中涌動著無盡的感慨與思考。這次“三下鄉”實踐活動,不僅讓我親眼見證了薛家洼的變遷與重生,更讓我深刻領悟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深遠意義。
首先,我意識到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長,環境問題日益凸顯,成為制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
其次,我感受到了人民群眾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巨大力量。薛家洼的變遷告訴我們,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每一個公民的義務。只有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強大的合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向前發展。
最后,我也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子,我們應該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將綠色發展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比如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節約用水用電、積極參與環保活動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卻能在日積月累中匯聚成強大的正能量,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陳云霄 來源:巢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