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百里秦川的歷史遐思——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游記
時間:2025-02-18 16:53:02 關注:
你說這是一個奇跡嗎?
我同意。
這幾乎是全世界到中國來參觀兵馬俑的外國朋友的一致的意見。
在前往秦始皇陵的路上,我眼前幻影迷離,心頭憶念零亂,耳旁響著吟詩聲,嘴里念著美妙的詩句,縱橫八百里,上下數千年,浮想聯翩,心潮騰涌。
看到半坡,我自然就想到了蒙昧遠古的祖先。接著想到的是我們漢族公認的始祖軒轅黃帝,他的陵墓距離西安不算太遠。走過灞橋,我不由得聯想到當年折柳贈別的名句。走過咸陽橋,杜甫的名句“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自然就在我耳邊響起。我仿佛看到在滾滾的黃塵中唐代出征軍人的身影,他們的父母妻子把臂牽袂,痛哭相送。一走過渭水,“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這樣的詩句馬上把我帶到了長安的深秋中,身上感到一陣陣的涼意。我以前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沒有過這樣復雜的感情,我是既愉快,又悵惆;既興奮,又冷靜,中間還攙雜上一點似乎是驕傲的意味。
就這樣,轉眼之間,我已經到了秦兵馬俑館。
走進了大廳,站在欄桿旁邊向下面的大坑里望去,看到一排排的坑道,坑道中,前排的兵俑和馬俑都成排成行地站在那里。將軍俑、鎧甲武士俑、騎馬俑等等,好像都聚精會神地站在那里,靜候命令,一個個秩序井然,紀律嚴明,身體筆直,一動也不動。兵俑中間間雜著一些馬俑,也都嚴肅整齊,佇立待命。我原以為,這些兵俑都是一個模子里塑制出來的,千篇一律,不會有什么變化。但是仔細一看才發現,他們的面部表情幾乎每一個都不相同:有的像是在微笑,有的像是在說話,有的光著下額,有的留著胡子,個個栩栩如生,而又神態各異,沒有發現一個愁眉苦臉的。他們好像都是衷心喜悅地為大皇帝站崗放哨。他們的“物質待遇”好像是很不錯,否則怎么能個個都心滿意足呢?我簡直難以想象,當年的藝術家是怎樣塑制這些兵馬俑的。數以萬計的兵馬俑竟都能這樣精致生動,不叫它是宇宙間一大奇跡又叫它什么呢?
我的思潮又騰涌起來,眼前幻象浮動,心頭波浪翻滾。驀地一轉眼,我仿佛看到坑里的兵俑和馬俑一齊跳動起來。兵俑跑在前面,在將軍俑的率領下,奮勇前進。馬俑緊緊地跟在后面。有的兵俑騎上馬俑,放松韁繩,任馬馳騁。后排坑道里那些還沒有被完全挖出來的兵俑和馬俑,有的只露出了頭,有的露出了半身,有的直著身子,有的歪著身子,也都在那里活動起來。在這里,地面高高低低,坎坷不平。它在我眼中忽然變成了海浪,洶涌澎湃,氣象萬千。兵俑和馬俑正從海浪中掙扎出來。有腦袋的奮勇向前。連那些沒有腦袋的也順手抓起一個腦袋,安在脖子上,騎上馬俑,向前奔去;想追上前面那些成行成排的俑,一齊飛出大廳。那四匹銅馬拉著銅車四馬當先,所向無前。連乾陵的那兩匹帶翅膀的飛馬也從遠處趕了來,參加到飛騰的隊伍中去。它們一飛出大廳,看到今天祖國已經換了人間,都大為驚詫與興奮。它們大聲互相說著話:“我們一睡就是幾千年,今天醒來,正是大顯身手的好時候!干呀!干呀!”邊說邊飛,浩浩蕩蕩,飛向天空,飛向驪山:
驪山高處入青云,仙樂風飄處處聞。
現在我耳邊響起的不是緩歌慢奏的仙樂,而是兵馬雜沓,金鼓齊鳴,這些聲音匯成了三界大樂,直上青云,跟隨著兵俑和馬俑,把我的心也夾在了中間,飛馳掠過八百里秦川。
這八百里秦川可真是一塊寶地??!在若干千年中,我們的先民在這里胼手胝足,辛勤耕耘,才收拾出來了現在這樣的錦繡河山。
現在的秦俑館內,外國朋友,男女老幼,穿著五光十色的衣服,說著稀奇古怪的語言,其數目遠遠超過國內人民。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一個中國人,人們會想些什么呢?別人的心思我無法揣度,我說不出;但是我自己的心思我是清楚的。我在來的路上的那一點淡淡的驕矜之意、幸福之感,現在濃烈起來了。為生為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矜與幸福,難道不是我們共同的感覺嗎?
我就是懷著這樣的驕矜之意與幸福之感,依依不舍一步三回首地離開了秦俑館的。此時天色已經漸漸地晚了下來,驪山山頂隱入一層薄薄的暮靄中。浩浩蕩蕩的兵俑和馬俑的隊伍大概已經飛越了驪山,只留下一片寂靜,伴隨著我馳過八百里秦川。
作者:葉子慧 來源:葉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