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高校在教育的整個過程中應當充分認識到立德樹人的核心要義就是價值觀教育。
這些正值青年的大學生受教育程度高并且經歷過專業化的訓練,這決定了他們在未來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與承上啟下的作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社會學研究結果頻頻驗證人在青年時期接受的價值觀教育在規劃未來的人生時起著重要甚至決定性作用,即在大學和研究生期間形成的價值觀對他們在未來面對國家、社會、他人和自己時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一、高校運用大學生偶像崇拜現象培育其價值觀的原則
價值觀教育必須要堅守一定的原則,并要在秉持原則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為此,高校的大學生價值觀培育應該堅持立德樹人、以人為本、理論聯系實際、繼承性與創新性相統一、主流價值觀占主導的原則。
(一)堅持立德樹人
首先,教育者要堅持立德樹人的價值觀培育原則,不斷對自己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與道德水平,同學生一起建立教育互信心理。
其次,高校要注重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通過督促大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速其對價值觀教育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最后,高校應把立德樹人的內容融入價值觀教育的全過程全方位中,既要做好專業課程的教學,又要協調好各門課程之間的關系,把專業課教學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結合,使大學生的價值觀培育緊扣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二)堅持以人為本
首先,高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注意豐富其精神世界,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從而增強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進一步促使他們把價值觀教育的內容轉化為自身的內在需求。
其次,高校要關注大學生的利益訴求。高校應盡力滿足他們合理的需求,不僅要開展正面的思想教育,還應當盡量解決大學生所面對的實際困難,以此不斷增強大學生對科學合理的價值觀的認知與認同。
再次,高校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培育要秉持“三全育人”的理念:
一是要把價值觀培育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
二是要覆蓋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
三是學校里的所有部門都要打好配合以實現全員育人,從而最大限度發揮出高校進行價值觀培育的作用。
最后,高校要時刻注意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的根本目的就是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新時代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需要注意引導他們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而超越現實社會的、科學合理的價值觀是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必要精神力量。
(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
首先,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時要結合不同專業的學生的專業特點,把價值觀教育同專業課學習相結合,開展具有專業特色的價值觀教育活動,思政課教師還要注意把理論課講的生動形象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另外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注意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教學的結合,使學生學有所思,思有所得,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以此來提高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
其次,高校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培育不僅要依靠理論指導,更重要的是要把理論知識同實踐活動相結合。社會實踐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磨練大學生頑強的意志品質。
因此社會實踐在高校培育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應當不斷創新社會實踐的相關內容以此來加強價值觀培育的實效性。
再次,高校要對大學生不同的價值取向和思想理念要有所辨別。對立統一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中的一個重要規律,即矛盾是普遍和客觀存在的,因此堅持主導性與包容性的辯證統一是馬克思主義方法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校要在主流價值觀的主導下開展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同時還要尊重和包容大學生不同的思想理念和價值取向,進而有針對性地根據不同的特點開展大學生的價值觀培育。
但是這種尊重和包容并不意味著對其負面的思想理念或不正確的價值觀取向置之不理,因此高校在尊重和包容的同時要始終奉行政治導向原則,將黨的政策方針以及路線代入到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培育中來。
使大學生價值觀的培育能夠從中國社會的實際出發,引導其正確認識我國當前社會發展的現實情況,深入理解和把握我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清醒地認識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從而了解自身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所必須要肩負的社會責任。
教育者還可以通過對處于不同思想層次、具有不同學習能力的大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從而獲得大學生價值觀培育的最佳效果。
最后,高校要重視對大學生情感的疏導。在大學生價值觀培育的過程中,教育者必須要真正地認識到受教育者是有著真實的生活與多種多樣情感需求的變通群體,他們是理性與感性因素和諧共存的學習主體。
高校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培育不僅僅是理論的灌輸,更應該是心理的溝通,要在理論知識的講授中同時注意情感的疏導,并且要根據對大學生動態的把握和觀察,時刻了解大學生的情感需求并盡可能的滿足。
針對大學生所關心的時事熱點以及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等問題加強溝通。教育者從深層次的情感層面與大學生建立良好的對話關系,并與學生之間產生情感共鳴,只有實現大學生價值觀培育的情理兼備才能收獲最大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運用大學生偶像崇拜現象培育大學生價值觀的方法
(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理念
針對大學生偶像崇拜行為,要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幫助大學生培育和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方面的主渠道功能。教育者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念和方法式剖析這些社會現象及其成因,以化解學生在面對偶像崇拜過程中的疑惑與問題。
2005年11月中國紅十字總會啟動“心靈陽光工程”,計劃在百所大學里進行心理健康講座,李連杰也希望能通過參加這一活動來給在校大學生的心靈帶去更多的陽光,但是李連杰的到來卻引發了四川大學學生的追星熱潮。
根據以上兩個案例,我們可以發現大學生不管是崇拜李連杰還是貝克漢姆都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學生們在崇拜時采取的方式。對于高校的價值觀培育工作來講,要讓大學生正確選擇偶像和偶像崇拜的方式,盡量削弱偶像崇拜帶來的消極影響。
高校應當堅持對大學生價值觀進行正面的教育引領。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教育者應該充分尊重大學生的選擇,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意義。
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教書,還要育人,兩者同等重要。學校應當在賦予大學生盲目追星群體價值評判與選擇權力的同時,突出對價值觀的教育,指導大學生自身正確選擇恰當的主體價值觀,并對其錯位的主體價值觀加以疏導。
(二)充分發揮榜樣的引領作用
1.利用偶像光環。首先,通過積極的榜樣示范教育活動,給大學生們創造幾個能夠產生良好情感共振的榜樣。通過不斷的展示、宣傳和學習,使大學生明白人生的意義,從而自覺效仿這些現實生活中平凡卻又偉大的人,不斷進行自我的完善。
其次,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謹慎地對待偶像,保持客觀理性的態度,用偶像積極的一面去感染、熏陶學生。最后,要注重培養大學生辨別信息的能力,并指導大學生科學合理地對待心目中的偶像,從偶像身上獲得正能量。
2.采用榜樣教育的新途徑。由于榜樣對大學生的影響巨大,所以將偶像教育作為榜樣教育的一種新途徑,通過引領大學生學習偶像本身所具備的優秀品格,化偶像為典范,并由此形成一種多元化的榜樣教育模式。
偶像的形象塑造需要真實可信,貼合社會生存的現實,貼合大學生的現實與心理特點與需要,還必須提高偶像對大學生的吸引力。
高校應大力塑造適應時代特征的榜樣,大力加強偶像培育中的人文意識和文明內涵,用偶像們真實、豐富、生動的人性故事和人格魅力,使廣大學生把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生產型偶像身邊,最終讓真正的榜樣在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引起廣泛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