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9-13 關注:
來源:大學生之聲
遼闊新疆,壯美天地。7月18日至24日,南京郵電大學“信火疆傳”實踐團,以“民族團結、文化傳承、青年行動”為主線,開展了一場為期七天的深度社會實踐。他們用腳步丈量邊疆熱土,用鏡頭記錄時代新聲,用熱忱傳遞青年力量。
初遇新疆:一場跨越山河的破冰之旅
7月18日,團隊參觀自治區博物館。在“新疆歷史文物展”中聆聽千年絲路的回響,于國際大巴扎中感受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烤包子的熱氣、手工藝人的匠心、各民族同胞的笑臉……這一切讓我們瞬間融入這片土地。”首條vlog《初遇新疆》一經發布,便收獲眾多網友點贊。當晚,實踐團召開籌備會議,明確分工、演練動線,為后續活動做足準備。
紅色尋訪:在歷史與當代之間叩問初心
第二天上午,團隊走進八路軍辦事處紀念館,聆聽老黨員講述建國初期多民族共建烏魯木齊的崢嶸歲月。《爺爺的城建記憶》音頻片段,不僅留存了珍貴口述史,更讓隊員們感受到熾熱的家國情懷。
下午,紅山公園響起歡快的舞曲。隊員們與各族市民共跳廣場舞,邀請青年人寫下“民族團結一句話心愿”。《烏魯木齊同心時刻》的鏡頭中,一張張笑臉跨越民族與年齡,成為這座城市最生動的注腳。


向西300公里:駛向非遺與溫情的伊犁河谷
7月20日,團隊乘動車前往伊寧。沿途雪山、綠洲、戈壁交錯出現,《向西300公里》列車日記以輕松幽默的筆觸記錄旅途見聞,展現祖國疆域之遼闊。
在伊寧喀贊其民俗村,隊員們體驗手工冰淇淋制作,走訪木卡姆傳承人,學彈熱瓦普、跟拍非遺日常。《非遺少年的12小時》以年輕語態喚醒傳統藝術,相關片段投放B站后迅速引發關注。
而社區“鄰里宴”則帶來意想不到的溫暖。隊員們帶去家鄉菜與各族居民分享,還共同繪制民族團結文化墻。《我家的拿手菜》九宮格照片中,天南地北的美食與笑臉相映生輝。
草原課堂:在特克斯與孩子們共繪“中華全家福”
7月22日,團隊深入特克斯牧區小學,與孩子們共唱《娃哈哈》、共繪“中華全家福”。一場手機直播的草原晨讀課,讓千里之外的網友也感受到邊疆教育的生機。#我和草原學童唱國歌#話題下,越來越多的人參與互動,傳遞感動。
下午,隊員們體驗牧民轉場生活,學習擠馬奶、打馕等技能。《3分鐘學會游牧生活》趣味教程,以輕快節奏展現傳統文化與現代傳播的碰撞。

喀什時間:在老城新聲中見證跨越代際的對話
在最后一站喀什,團隊走訪古城手工藝作坊,與青年店主暢談電商振興傳統工藝的夢想。《喀什匠人錄》不僅是創業故事集,更是邊疆發展的微觀樣本。最動人的莫過于“爺爺的喀什vs我的喀什”攝影展。老人舊照與青年新拍的對比中,變的是城市風貌,不變的是人間溫情。
尾聲:石榴籽信箱,讓故事持續發生
7月24日,臨行前夕,實踐團在社區設立“石榴籽信箱”,收集群眾反饋,并贈予兒童手繪郵票集。這不僅是一次實踐的收官,更是一段新關系的起點。
總結視頻回顧了整個征程的閃光瞬間,有感動、有成長、更有沉甸甸的收獲。“雖然活動結束了,但我們的行動不會停止。”實踐團負責人宋琪琪表示,“未來將繼續搭建溝通橋梁,讓更多青年關注邊疆、走進邊疆、服務邊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