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盛夏七月,為應對麻精藥品和未列管成癮性物質濫用快速蔓延的新形勢,更好地提升社區居民“識毒、辨毒、防毒、拒毒”的能力,中國藥科大學 “格桑花” 實踐團隊開啟5.0實踐行動。
作為長期深耕禁毒領域的高校實踐隊伍,團隊始終以“專業賦能禁毒,青春守護無毒”為宗旨在全國多社區開展了一系列禁毒教育活動。
2025年團隊廣納來自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的 130 余名成員,在“禁毒宣講”“水源采樣”“一線采訪”三方面齊頭并進,為社區筑起 “防毒墻”,為生態留存 “清白證”,為青年點亮 “信念燈”。
一、專業培訓,奠定實踐基礎與往年一樣,6.26國際禁毒日是中國藥科大學“格桑花”團隊禁毒實踐訓練營的開班日。
本次訓練營分為三個篇章——“禁毒宣講篇”“實踐安全篇”“水樣采集篇”
- “禁毒宣講篇”:團隊采取以老帶新的模式,邀請南京禁毒宣講團團長呂展墨為團隊志愿者進行禁毒科普宣講培訓,通過《社區禁毒宣講操作指南》,團長向志愿者分享宣講經驗,介紹“科普工具包”的使用方法,為禁毒宣講活動奠定基礎;
- “實踐安全篇”:團隊組織成員參與暑期社會實踐安全培訓,同時邀請河海大學禹堤水域救援志愿服務團隊開展水域安全培訓,為團隊成員的安全保駕護航。
- “水樣采集篇”:團隊技術指導中國藥科大學博士生謝可心為團隊成員講解水源取樣注意事項,介紹團隊“技術工具包”的使用方法,科學指導采樣。
二、社區宣講,點亮防毒明燈 實踐團隊深入南京市新華、西善橋、龍西、吳侯等多個社區,構建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社區宣講模式。
- 摸底調查抓重點,團隊通過禁毒問卷與趣味摸底游戲精準定位居民的認知盲區,因需施策,提升了南京市民各方面知識的掌握度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針對龍西社區少兒的摸底小游戲揭示少兒對毒品辨別能力欠佳,正確率僅16.7%,暴露“只知要防,不知防什么”的困惑。
為此團隊根據年齡分組,采用“大帶小、熟帶生”模式開展宣講。運用團隊今年自創手繪禁毒宣傳單和仿真模型,從傳統毒品危害到新型毒品的偽裝,系統講解“防什么、怎么防”,豐富且系統的宣講模式更是讓孩子們的正確率達到了95%以上。
(2)分層科普助宣講,團隊根據宣講單位實際情況以及科普人員年齡差異靈活拓展宣講內容,在老年人居多的新華社區,團隊結合用藥安全科普,開展禁毒宣講,為居民安全護航;而針對青少年,團隊設計了包括3D打印模型、手繪畫冊、宣傳冊在內的禁毒系列宣傳品,讓宣講更加鮮活。
(3)情景互動潤童心,團隊在宣講過程中采取情景模擬的方式檢驗宣講成果,通關過一個個的案例啟發小朋友思考,在討論中明晰“什么是毒品?”“怎樣防毒拒毒?”的問題,最終達到增強防毒拒毒意識,共筑平安社區的目的。
三、雪域送教,格桑花開高原帶著在南京社區積累的寶貴經驗和滿腔熱忱,“格桑花”團隊成員跟隨中國藥科大學理學院“格桑花開”實踐團奔赴西藏拉薩南木鄉與茶巴拉鄉,將實踐的足跡印在雪域高原,讓格桑花的精神在家鄉的土地上更加璀璨地綻放。
團隊成員叢博揚在南木鄉和茶巴拉鄉開展了生動的禁毒宣講。
四、科技賦能,自然水源檢測 團隊依托國家禁毒重點實驗室,團隊創新性地將污水檢測技術用于自然水源檢測,打造水源“采集-檢測-分析”全鏈條以及采樣技術工具包,通過檢測分析全國121處自然水源的毒品殘留物,將在空間溯源、新型物質預警及政策干預效果評估方面發揮互補作用。
五、對話衛士,傳遞禁毒薪火 實踐活動的尾聲,“格桑花”并未停下腳步。經過系統培訓后,有43位優秀實踐成員們深入基層,開展禁毒工作的采訪調研2.0。實踐成員走訪了當地的禁毒辦、派出所、社區服務中心以及戒毒康復所等機構,與工作人員和緝毒警察面對面交流,明晰當地禁毒工作的實際情況、面臨的挑戰及取得的成果。同時,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收集大量關于公眾對毒品認知、態度及需求的第一手資料,為制定精準禁毒策略提供有力支撐。
結語:三重使命,一脈相承“中國藥科大學‘格桑花’實踐團隊以專業與熱情,在全國各地筑起禁毒長城。通過社區宣講,他們點亮了防毒明燈;通過水源采樣,他們守護了生態清白;通過對話禁毒工作者,他們傳遞了責任薪火。格桑花的堅韌在每一處綻放,為無毒未來注入青春力量。讓我們攜手同行,讓凈土永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