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大學生付費就業咨詢熱潮漸起
時間:2023-02-23 關注:
“確定了適合的職業方向之后,希望咨詢師能夠幫助我在這一條大致的道路上有具體的規劃。”同時,張元希望直接通過職業規劃咨詢了解相關行業資訊,并且請職業規劃咨詢師為他量身打造一條職業發展道路。“我也想通過這次咨詢了解我是否真的需要研究生的頭銜。”目前,張元還沒有確定自己是否要考研二戰。
李偉就讀于大連某大學的船舶工程專業,春季開學就進入了大三下學期。在原本的培養體系下,他們要在大三上學期去船廠進行專業實習。但是,2021年年末到2022年年末,李偉的學校所在地與家鄉接連出現疫情,他留守在家上了一年的網課,線下實習變成了線上授課。
“我不了解目前就讀專業真正的工作體驗是什么樣的。”李偉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沒有“實習”作為試錯的機會,他擔心在錯誤的方向努力,會越走越遠。
李偉大學本來想報考的專業是“車輛工程”,陰差陽錯選到了“船舶工程”,他本想在大三專業實習后,選擇是否要跨專業考研或就業。但是,疫情中的大學歲月,網課、居家、健康打卡是常態。“自由進出校園都困難,更何況線下實習。”李偉無奈地說。
不僅無法參加專業實習,普通的實習機會也是寥寥。“用人公司在面試的時候第一個問題就是我能否線下到崗。”李偉投了不少簡歷,但大多數都石沉大海。“我的表姐上大學時有非常豐富的實習機會,感興趣的行業基本都體驗過了。所以她在大學畢業的時候就確定了自己的從業方向。”
沒有實習經驗的李偉對自己的未來感到分外迷茫。
現在,李偉面臨著“就業還是升學”的選擇,就業該去哪個行業?升學該讀哪個專業?
他陷入了選擇焦慮中,目前寄希望于職業生涯規劃咨詢能帶來“正確答案”。
“感覺校外的咨詢師更走心”
據了解,李偉與張元的大學都有開設職業生涯規劃咨詢的課程。“可能因為是二本院校,所以內容稍顯敷衍,沒有特別大的用處。”張元說,感覺老師是在講一些“道理”,而他需要定制化的個人咨詢服務。
學校里的心理咨詢師可以給在校學生提供職業生涯規劃咨詢服務。“我的同學去咨詢完都說效果不大。”李偉不太信任學校心理咨詢師的質量,“校外的咨詢師價格更高,應該更走心,更認真。”在李偉看來,當下的“就業焦慮”需要被立刻解決,否則“提不起精神做其他事”。
最終,李偉通過某心理咨詢平臺,預約到一位擅長職業咨詢的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收費500元一次,預計持續3次,目前咨詢正在進行中。
與李偉尋求的心理咨詢不同,張元和記者強調,他選擇的咨詢是職業規劃咨詢,而非心理咨詢。在張元看來,職業規劃咨詢服務不僅能幫助咨詢者形成一個清晰、整合、恰當的自我概念,尋找到職業的方向,更能幫助咨詢者整合行業信息,明晰從業技能,甚至作出關鍵節點的職業決策。而這些,是學校的心理咨詢師決然無法提供的服務。
張元自己有一套標準來篩選職業規劃咨詢師。
“第一步就是看他們給我安排的咨詢流程是否專業化;第二就是看他們的服務態度,如果我對某些問題仍然存在疑惑,看看他們是否會提供‘售后服務’;第三就是看他們為我提供的建議是否有依據,是否是他們經過調查,數據論證出來的結果。”
張元告訴記者,比起這三點,咨詢師是否有執業執照或者從業資質并不是他最看重的。“我覺得咨詢師對人的服務一定是差異化的,證書并不能衡量咨詢師的業務水平。”
也有一些人選擇校內咨詢。2022年5月,北京某傳媒大學畢業生齊澤在選擇Offer時糾結了很久,是選薪資高自己卻不那么喜歡的互聯網大廠,還是薪資低卻是“夢想”的廣告公司?
她選擇求助學校的心理咨詢師,在連續5次職業生涯規劃咨詢后,齊澤真正地了解了自己對工作的需求以及她的能力分布范圍。
“咨詢過程中,咨詢師通過問問題,逐漸引導我真正看清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職業需求。”齊澤回憶道,最終,她選擇了廣告公司。“咨詢師給的建議是職業選擇要從長遠來看。”
作者:大學生之聲 來源:大學生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