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8-21 關注:
來源:大學生之聲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要論述精神,切實以行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今年暑期,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中華情.運河行”實踐團以大運河文化探索為主線,在社會大課堂中深刻領悟“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的精神內涵,用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圖片:出征)
經過前期的精心設計和統籌規劃,實踐團高質量完成了項目申報、團隊組建與出征儀式。實踐項目以大運河文化探索為主線,通過“紅基因”—中華文化弘揚傳承;“紅堡壘”—基層黨建共建服務;“紅旗幟”—民族團結宣講實踐三個步驟開展。主要實踐地點確定在江蘇唯一少數民族鄉——高郵菱塘回族鄉,以及大運河城市揚州、高郵。7月上旬,實踐團深入少數民族鄉村、民族文化建筑、大運河遺址、紅色革命基地開展了走訪研學、考察民情、專業實踐活動,進一步加深了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偉大民族內涵的理解。
“紅基因”:提問“運河百科全書”,搜尋民族融合文化印記
從春秋邗溝開鑿到隋唐貫通南北,再到元代京杭定型通航至今。借助運河的力量,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大運河用2500余年時光串聯起中華文明的血脈,孕育出獨特而多元的文化景觀。
實踐團首先來到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帶著搜尋民族融合文化印記的學習目標,沉浸式體驗、多維度感知運河變遷。現實文物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大運河在歷代職官機構、漕運倉儲、鈔關郵驛與閘壩船政中貫通南北江河、連接海陸內外的歷史證據,展示了各族人民戲曲文化、習俗文化和飲食文化的交融,印證了中華文明鑄造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人文倫理。

(圖片:揚州大運河博物館)
大運河街肆印象展覽通過“盛世東都、汴水繁華”、“財賦京師、富甲齊郡”、“漕運樞紐、往來鹽商”、“人文江南、魚米之鄉”呈現不同歷史時期風土人情。成員們一秒穿越時空,置身于鮮活的明清揚州東關街上,酒旗招展、商鋪林立。漆器店的師傅現場雕刻、茶樓飄出裊裊評彈聲、穆斯林牛羊肉的香氣彌漫、甚至還有傍晚的街角落下滴滴細雨,親眼見證文化包容的市井畫面。
接著,實踐團來到揚州普哈丁園,它位于揚州古運河東岸,融合中式與伊斯蘭式建筑風格,為紀念伊斯蘭教先賢普哈丁而建,見證了揚州城的多元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歷程。
在園內,實踐團成員學習了民族團結故事,拜謁了民族英雄左寶貴衣冠冢,重溫了英雄事跡。左寶貴出身于貧苦的回族農民家庭,幼年喪父喪母,咸豐六年投身行伍,平壤之戰中壯烈犧牲,是甲午戰爭“三英”之一,他的愛國精神和崇高的犧牲精神振奮了中華民族團結士氣。也激勵了同學們不忘國恥,增強憂患意識,維護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的精神動力。
在高郵,實踐團首先來到高郵明清運河故道,這里曾是國家漕糧運輸的重要通道,見證了兩千多年歷史長河中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包容。沿著蜿蜒的河道,想象運河船只往來的漕運勝景;撫摸斑駁的磚墻,感受驛路綿延、文明永續的歷史溫度;駐足古纖夫石前,重見纖夫辛勤拉纖的場景與車水馬龍的市井風情。真實的文化古跡,讓實踐團隊成員親身感受到了大運河郵驛歷史的深厚底蘊,與其承載中華文明的文化活力。

(圖片:高郵明清運河故道)
高郵戰役作為中共抗戰史上濃墨重彩的經典戰役,是中國對日作戰的最后一役。實踐團來到了高郵抗日戰爭最后一役文化園,重溫抗日歷史,厚植愛國情懷。師生們首先來到烈士墓碑前肅立并默哀,緬懷抗戰先烈,感受他們堅定的理想信念和不屈的斗爭精神。
1945年11月,粟裕司令員率領華中野戰軍第八縱隊分三個方向進攻日偽軍堅固的城防部署。新四軍戰士不怕犧牲、勇往直前、沖鋒陷陣,老百姓手抬擔架、運送彈藥,傾其所有,全力支持戰斗。1945年12月26日凌晨,被日軍盤踞6年之久的古城高郵,終于回到了高郵人民的懷抱。在高郵抗日戰爭最后一役紀念館中的學習參觀,讓實踐團成員們感受到了民族團結的力量,也見證了人民戰爭的偉大。更加深刻地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保障祖國和平統一的重要戰線,更是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紅堡壘”:“社區+高校”黨建共建,助力服務鄉村振興
高郵市菱塘回族鄉是江蘇最大規模回民聚集地,是江蘇省唯一的少數民族鄉。實踐團以實地走訪與深度交流為主要形式,開啟了助力少數民族鄉村發展實踐活動。
軌道交通學院黨總支第二黨支部與清真村黨組織簽訂了黨建共建協議,推動“社區+高校”黨建工作雙向聯動。菱塘回族鄉清真村黨委楊夢雪書記表示,雙方將以此為契機,通過黨建活動促進校地在人才培養、社區治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構建“資源共享、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黨建工作新格局。

(圖片:高郵菱塘回族鄉清真村)
簽約儀式結束后,實踐團成員發揮專業特長與自身優勢,走近回族鄉親身邊,深入了解鄉村人文環境與產業發展現狀,開展鄉村文旅開發需求與可行性調研。為回族鄉民俗體驗、家庭農場、農產品銷售渠道方面獻言獻策,一對一示范網絡銷售平臺與AI技能使用。師生與鄉親們在親切交流中互相了解,彼此分享先進信息技術帶來的新奇體驗,高校智慧與社區服務精準對接,將共建活動的成效生動體現。
總書記指出,“要把民族團結緊緊抓在手上,堅持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實踐團成員周濤、陳佳慧精心準備,分別為菱塘回族鄉清真村鄉親開展了題為《同心共筑中國夢,石榴花開菱塘情》、《絲路連心,民族團結》的宣講。同學們用危難時刻民族互助的實例深情闡述了民族團結的意義;從歷史、信仰、文化、政策、生活五個方面生動詮釋了“五個認同“的理念;以運河文化包容與傳承鮮明展示了中華民族歷史特點。呼吁回民鄉親堅定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增強中華民族歸屬感、榮譽感、責任感。宣講后,同學們還為鄉親們演唱民族歌曲《茉莉花》、朗誦現代詩《沁園春.民族團結》,現場氣氛熱烈融洽,充滿歡聲笑語。
在菱塘,實踐團還對我院2022級少數民族校友進行了家訪與就業滿意度調研。見到母校的老師和同學,校友胡同學非常高興,真誠地交流了自己的求職經歷和就業現狀。他表示,畢業后懷著對社會大家庭的熱愛和向往,選擇來到揚州城工作。目前很滿意現在的崗位,揚州城回漢文化的融合發展讓他與身邊的同事和朋友相處融洽愉快。對母校的培養和照顧十分感恩,更是想念學校清真食堂的美味食物。實踐團帶隊老師也對胡同學提出了短期職業規劃建議。
“紅旗幟”:民族團結宣講與行動,踐行青年責任與擔當
課堂學習與社會見聞讓實踐團成員們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什么”和“為什么”。整個暑期,實踐團成員們在自己的家鄉,用實際行動詮釋“怎么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意意識的具體實踐。
有的成員將課堂知識與社會見聞制作成短視頻,發布到各大交流平臺,獲得大量轉發與收藏;有的成員挖掘身邊民族團結故事在直播平臺宣講,獲得社會共鳴與點贊評論;有的成員走進社區少數民族同胞家中,暖心交流日常生活起居,熱心幫助生活困擾難題,與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有的成員深入學校、社區開展宣講,凝聚民族團結共識、激發奮進力量;有的成員精心制作團課,為學校入黨、入團積極分子帶去社會實踐視角的思想之旅。

(圖片:鑄牢行動)
目前,實踐團已完成助力鄉村文旅發展調研報告5000余字;實踐日志14篇;實踐主題視頻12篇;實踐總結3000余字及主題精品團課;面向社區、學校、媒體平臺開展民族團結宣講12場,參與人數總計300余人。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發展繁榮的重要力量,是社會各族人民共同的責任使命。未來,實踐團將繼續以實際行動當好新時代民族團結與進步的促進者、踐行者和守護者,維護民族團結之花絢麗常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作者:文-王克儉、王雪琴,圖-“中華情 運河行”實踐團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