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8-19 關注:
來源:大學生之聲
2025年8月7日,南京師范大學江蘇老字號黨史溯源研究實踐團的青年學子們,前往揚州三和四美醬菜有限公司廠區進行實地探訪,開啟了一場穿越百年的紅色溯源。他們以扎實的檔案梳理、深度口述訪談與沉浸式生產流程追蹤,首次系統挖掘并證實了這家“中華老字號”在民族危亡之際的隱秘貢獻,及其在黨的領導下貫穿不同時代的使命傳承。

圖1實踐團實地考察揚州三和四美醬菜有限公司
一、醬香非遺:塵封八十載的抗戰地下補給線
步入廠區,數百口棕褐色陶缸映入眼簾。它們不僅承載著非遺發酵技藝,更藏著抗戰時期的熱血故事。實踐團在調研前進行了細致地檔案梳理,得知三和四美企業創立于1943年抗戰時期,并對在崗員工進行了采訪。據員工敘述,揚州淪陷期間,三和四美醬園創始人以日常生產經營為掩護,悄然為新四軍地下交通站提供物資傳遞點;1944年,作坊將食鹽、醬菜等寶貴生活物資,秘密運往物資極度匱乏的淮南抗日根據地,緩解部隊后勤困難。“老員工口耳相傳的‘咸菜壇子藏情報’實則是生死攸關的物資轉運。”實踐團成員丁同學在訪談多位退休老職工及查閱廠史后說道,“這段歷史不僅是企業榮譽,更是揚州工商界在黨領導下投身救亡的珍貴實證。”那些靜默的陶缸,曾是打破封鎖、支援前線的特殊“武器”。

圖2室外腌制的陶缸
二、與黨同行:公私合營到科技興企的紅色脈絡
隨后實踐團又有序參觀了干凈密閉的工作車間,隨行的工作人員介紹道:“1956年合營后,我們率先完成了兩件大事,其中一個就是技術革新,將傳統陶缸發酵改為標準化車間。”揚州解放之后,三和歷經幾次轉換,并在公私合營期間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實踐團梳理企業檔案發現,三和合并了天生、天豐厚、萬和西等七家醬園,后又并入榮祥豐、五福,產能實現大大提升。

現,三和四美在此期間一直主動以成本價供應揚州周邊人民公社。疫情時期,三和四美醬菜有限公司再次毅然決然地前往第一線輸送物資,開展了“千里送溫暖”的捐贈活動。這些行動絕非一種商業考量,而是將“以人民為中心”的黨理念內化為企業行動的生動詮釋,更顯老字號“變中求存,為民服務”的堅守。
廠方同步組織實踐團參觀了生產檢測實驗室,其現代化配置遠超成員們對傳統醬園的既有認知。該廠技術人員表示,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剛剛吹來,三和四美就率先引進了新技術,不僅保留了醬菜的傳統風味,同時也延長了產品的保質期。進入新時代,智能化浪潮席卷生產線,三和四美結合電商平臺,致力于讓“老”品牌走進“新”生活。團隊成員實地跟蹤流程,見證非遺手工翻缸技藝與自動化腌制、灌裝、滅菌產線的和諧共生。

圖5現代化生產檢測實驗室
三、青春賦能:實踐團助力紅色傳承開新篇
實踐團此行絕非簡單的史料挖掘,成員們以“三線并進”有條不紊地進行企業深耕調研——系統梳理企業檔案,深度訪談現任管理者、技術骨干與職工,并全程跟蹤醬菜從原料發酵到成品包裝的全流程,細致對比了陶缸古法與現代智能產線的技藝傳承邏輯,最終提煉出三和四美“保留核心非遺技藝精髓,革新外圍生產方式”的文化賡續密碼。考察結束后,實踐團充分發揮青年才智,為企業紅色基因的活化利用開出“青春藥方”,提議公司開發VR虛擬展廳,沉浸式還原抗戰期間物資輸送場景,并設計面向中小學生的“醬缸里的紅色記憶”研學實踐課程等等,得到了廠方的積極反饋。

圖6企業榮譽墻
百年醬香,紅色永恒。從抗戰烽火中秘傳薪火的醬菜作坊,到新時代聚力打造的紅色企業文化;從斑駁陶缸到“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三和四美的百年歷程,映射著中國民族企業“聽黨話、跟黨走”的堅定足印與創新求變。南京師范大學江蘇老字號黨史溯源實踐團的揚州之行,不僅擦亮了一塊“中華老字號”牌匾背后的精神底色,更探索出一條“以黨史研究賦能老字號價值提升,以老字號鮮活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的可行路徑。當Z世代青年“親歷”1944年的隱秘戰線,當印刻歷史影像的醬菜走入千家萬戶,商埠金匾與江淮紅源的深沉對話便在新時代的脈搏中獲得了新生——在黨的引領下,老字號正以創新之筆,飽蘸百年醬香,續寫“紅色永恒”的時代篇章。
歷史從未沉默,
它在醬缸的釉色里低語,
于檔案的墨跡中呼吸。
一群青年學子躬身叩問,
將塵封的陶壇化作時代的擴音器——
讓支援新四軍的每一次心跳,
讓公私合營時每一分擔當,
重新奔涌。
老字號不再僅是舌尖的記憶,
更成為貫通烽火年代與數字未來的紅色密鑰,
由青年之手,
交付給下一個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