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當前,國家持續深化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構建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號召社會協同發力,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筑牢制度保障與人文關懷雙重防線。在此背景下,浙江萬里學院積極響應號召,組織大學生志愿者協助社區未成年人保護中心,開展公益暑假班服務支持活動,以“成長盲盒”為創新載體,借由傳統文化體驗、藝術素養培育、課余作業輔導等多元課程與陪伴行動,為困境兒童送上兼教育意義與情感溫度的暑期關懷,以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社會責任,用愛與關懷解鎖他們人生的多樣可能,為兒童多元化發展與成長深度賦能。

實踐隊合影(圖為通訊員顧又端攝)
近日,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青翼陪伴,愛滿童心”暑期社會實踐隊的成員(以下簡稱“實踐隊員”)走進鄞州區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化身孩子們的陪伴者與引導者。用“教育+陪伴”的模式,有效拉近與孩子們的心靈距離,讓關愛在真誠互動中自然傳遞。

實踐隊集中備課(圖為通訊員王宋子瑜攝)
實踐記錄
01 “啟途”盒:以知為鑰,解鎖成長新境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絲綢之路’嗎?”
7月14日上午,鄞州區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內,一堂名為“絲綢之路奇遇記”的互動游戲課拉開序幕。孩子們開啟了一場穿越時空的知識探索之旅,在歡聲笑語中,與璀璨的絲路歷史溫柔相擁。
課堂上,實踐隊員先講解絲綢之路歷史:張騫出使西域的典故、不同時期的路線發展、“絲綢之路”名稱的由來,以及其在經濟、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為孩子們鋪墊相關知識。

實踐隊員授課(圖為通訊員顧又端攝)
隨后,孩子們化身持“通關文牒”的商人參與挑戰。敦煌迷蹤環節,分組拼壁畫碎片,結合所學的敦煌作為貿易重鎮的背景完成任務;撒馬爾罕市集“你畫我猜”中,依據“絲綢是代表性商品”等知識,用畫筆傳遞絲路元素;最后在君士坦丁堡大冒險中,根據各個裝備的特性,運用“河西走廊多戈壁”等的地理知識,想辦法應對“敦煌沙暴”等困難情境。
在此次課程中,孩子們不僅深入領略了絲路文明的魅力,更在心中悄然播下了探索歷史的種子。此外,實踐隊員們還精心設計了涵蓋音符、毛筆、科學實驗等多元內容的課程,以知識為鑰,引導孩子們在實踐中運用知識,讓知識真正成為打開成長新境界的力量。

“紙杯光影科學課”成果(圖為通訊員王宋子瑜攝)
02 “踐履”盒:以行探路,觸摸世界肌理
為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感知世界、收獲成長,實踐隊精心策劃了一系列以“踐履”為核心的體驗活動。7月10日上午,作為系列活動之一的“扎染藝術”體驗課,在鄞州區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溫情開展。這堂課以非遺工藝為橋梁,帶孩子們走進了一段充滿創意與驚喜的色彩之旅,讓他們在“沉浸”中感知,在“觸摸”中成長。
活動伊始,實踐隊員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扎染的歷史淵源和基本技法,激發了孩子們濃厚的興趣。隨后進入動手實踐環節,孩子們在隊員的耐心示范和一對一指導下,充分發揮想象力,將潔白的方巾通過折疊、纏繞、捆扎、塑形等方式,制作出獨一無二的圖形雛形。又經過染色、氧化、清洗、拆解等一系列步驟,一幅幅藍白相間、紋樣各異、充滿偶然藝術美感的扎染作品驚艷呈現。

實踐隊員授課(圖為通訊員王宋子瑜攝)
此次扎染課程,不僅是一次生動有趣的手工實踐,更是一堂浸潤心靈的文化美育課。它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到了非遺技藝的精妙,在親手創造中領略了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在協作與歡笑中增強了自信心與歸屬感。
此外,實踐隊員們還精心設計了花海夜燈制作、古法造紙、創意繪畫等多元實踐活動課程,以行動為路,引導孩子們在實踐中探索世界,讓每一次親身體驗都成為觸摸生活本真的力量。

小朋友們展示自己的扎染作品(圖為通訊員顧又端攝)
03 “成長”盒:以勇破繭,筑牢守護底色
7月15日上午,實踐隊為孩子們帶來了一堂特別的情緒課。這堂課以《頭腦特工隊2》為載體,帶領大家一同探索成長中的情緒密碼。活動中,實踐隊員先組織孩子們觀看影片,跟隨主角萊莉的故事走進青春期的情緒世界。
觀影后,隊員們通過分發心情小卡片的形式,邀請孩子們寫下成長中的喜怒哀樂,分享各自的情緒故事。在交流中,孩子們漸漸敞開心扉,學著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也更理解他人感受,勇氣在分享中悄悄生長。

實踐隊員授課(圖為通訊員顧又端攝)
課后,實踐隊員程阿敏感慨道:“帶學生賞析《頭腦特工隊2》時,看著他們借電影敞開心扉、分享成長故事,我真切感受到‘以勇破繭’的力量。引導他們認識、表達、理解情緒,恰似幫他們解鎖‘成長盲盒’,每一份對情緒的接納,都在筑牢成長的溫暖底色。”
這堂課讓孩子們在輕松的氛圍中學會與情緒相處,為成長添上了溫暖的一筆。此外,實踐隊還準備了辯論課、超級演說家課、急救課等多樣課程,助力小朋友們全面成長。

老師通過假人指導小朋友們模擬急救(圖為通訊員顧又端攝)
04 “綻放”盒:以藝傳情,點亮舞臺星光
用聲音傳遞情感,以朗誦致敬初心。7月17日上午,一堂充滿力量的朗誦課如期開展,帶領孩子們來了一波“舞臺初體驗”。實踐隊員從“什么是朗誦”入手,簡單介紹了停頓、語速、重音、句調等基本表達手段后,便帶領孩子們走進《少年中國說》的朗誦世界。大家先一同欣賞經典朗誦視頻,感受文字間的豪情壯志,隨后在隊員的引導下分組演練,從“少年智則國智”的鏗鏘節奏里,體會字里行間的理想與擔當。
紅色的情懷在朗誦中傳遞,少年的意氣在語調中飛揚。孩子們在一遍遍的練習中,不僅漸漸掌握了朗誦的技巧,更在“中華少年,頂天立地當自強”的吟誦里,悄然埋下了勇擔責任的種子。

實踐隊員授課(圖為通訊員王宋子瑜攝)
“備課時總為怎么讓朗誦有力量犯愁,調整了好幾版方案還是捏著汗。沒想到孩子們一開口,那份投入和真誠,把每個字句都注滿了生命力——這舞臺,他們自個兒就撐得穩穩當當!”實踐隊員劉緣看著孩子們專注的模樣,話語里滿是欣慰。
無論是這堂朗誦課,還是同期開展的音樂課、舞蹈課、模擬法庭演繹課,都在以藝術為翼,讓孩子們在舞臺上綻放自我,使每一份表達都成為照亮成長的星光。

“模擬法庭”進課堂△實踐隊員授課(圖為通訊員王宋子瑜攝)
結語
此次實踐活動,于參與各方而言都留下了深刻印記。大學生志愿者在付出中深化了對社會責任的認知,將青春力量化作實際擔當;困境兒童則在知識補給之外,收獲了心靈的多重滋養——傳統文化的種子悄然扎根,藝術的光芒拓寬了想象邊界,持續的陪伴更讓他們真切感受到社會關懷的溫度。

實踐隊合影(圖為通訊員顧又端攝)
“‘困境兒童’關愛是大學生認識社會、踐行責任的重要窗口,通過實踐讓同學們既傳遞溫暖,也深化對社會的理解,這正是大思政課扎根社會的生動實踐。”實踐指導老師曹源清表示。

實踐隊課后進行復盤會議(圖為通訊員顧又端攝)
據悉,“青翼陪伴”暑期實踐作為學校服務社會的項目,已走過第二個年頭。該項目不僅實現了愛與溫暖的有效傳遞,更以實際行動踐行“呵護童心、賦能成長”的社會共識,為青年志愿服務與困境兒童關愛工作的融合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彰顯了新時代高校在社會服務中的主動作為與責任擔當。后續,學校將持續深耕這一項目,聚合更多力量,讓每一個孩子在成長路上都能被溫暖守護,在共富征程中不掉隊、不缺席。

實踐隊合影(圖為通訊員王宋子瑜攝)
來源 | “青翼陪伴,愛滿童心” 暑期社會實踐隊
文字 | 王宋子瑜 顧又端
圖片 | “青翼陪伴,愛滿童心” 暑期社會實踐隊
排版 | 王宋子瑜
指導老師 | 曹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