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文明的根脈,遺址是歷史的見證。為深入學習、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25年盛夏,鄭州輕工業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鼎立華夏·文脈傳承”研學實踐團以文明尋根為筆,奔赴河南多地開展研學實踐活動,在觸摸歷史中激活文明記憶,讓古老文脈在新時代煥發生機活力。
第一站:二里頭遺址·夏都奠基“最早中國” 走進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在青銅器的幽光與宮城基址的輪廓中,團隊成員解密“最早中國”的文明密碼。沿著遺址步道緩緩前行,隊員們腦海中不斷浮現出數千年前這里舉行盛大儀式、帝王議政的畫面,仿佛穿越時空,親身感受著那個時代的威嚴與莊重。綠松石龍圖騰展柜前,成員們久久凝視,心中滿是對先民精神世界的好奇與探索欲望。陶器刻符與漢字演變展板前,成員們認真研讀,梳理著文字從萌芽到逐漸成熟的脈絡,驚嘆于中華文明文字傳承的源遠流長、從未斷絕。乳釘紋白陶爵造型古樸典雅,大家仔細觀察著每一處細節,感受著先民們豐富的精神信仰世界。在青銅作坊遺址中,分工明確的青銅器鑄造流程展現出古人的智慧與精湛技藝,該遺址出土的青銅器群代表了東亞地區最早的青銅禮器群,讓成員們對其鑄造技術的先進性有了更加直觀認識。團隊以微視頻為媒介,用心記錄“最早中國”的文明密碼——從禮制傳承到技術基因,讓二里頭遺址的文化價值,通過鏡頭傳遞給大眾,喚醒更多國人對文明起源的深刻文化認同。
第二站:鄭州商都遺址·城垣刻錄文明韌性 踏入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館,三千年前商都的煙火氣撲面而來。一進入序廳,高大莊嚴肅穆的商湯王像便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身后那幅“玄鳥生商”浮雕令實踐隊員們駐足,大家紛紛驚嘆古人豐富的想象力與藝術創造力,感受商族起源的神秘與偉大。青銅器展區里,“杜嶺一號”方鼎氣勢恢宏,大家仿佛能看到幾千年前工匠們在作坊里揮汗如雨、精心鑄造青銅器的場景。帶文字符號的陶器殘片靜靜躺在展柜中,它們是追溯漢字起源的關鍵線索,同學們仔細端詳著上面模糊的刻痕,心中涌起對先人的敬佩。400平方米動態沙盤光影流轉,“內城外郭”的規劃智慧,讓同學們真切體會到早期城市建設的智慧與偉大。古城垣剖面3600年城址未移的奇跡,印證著中華文明的堅韌傳承,注視著這些夯土層,同學們心中滿是對中華文明堅韌傳承的敬畏之情。“沒想到腳下的土地曾是商代都城的核心區域,這種‘與歷史對話’的感覺太奇妙了!”大家紛紛感慨道。
第三站:大河村遺址·彩陶書寫6000年天文密碼 在鄭州大河村遺址博物館內,半地穴式房屋遺址整齊排列,房屋內遺留的火塘、儲物坑,以及陶器擺放的痕跡,讓團隊成員仿佛看到先民圍爐而坐、共享三餐的溫馨場景。彩陶工坊里,復原的制陶流程不禁令團隊成員駐足,每一個步驟都凝結著先民的實踐智慧。展柜中,“彩陶雙連壺”尤為奪目——兩個壺體相連、單口互通,這種“和而不同”的理念,至今仍在中華文化中延續。太陽紋彩陶盆是大河村的“明星文物”,盆壁上12組太陽紋與月牙紋規律排列,先民通過觀測日月運行指導農時,被專家考證為世界最早的天文歷法雛形,不禁讓成員們驚嘆于遠古文明的超前性。從居住智慧到天文探索,從器物功能到精神象征,大河村遺址如同打開遠古生活的窗口,讓團隊成員在觸摸先民日常中,讀懂中華文明“接地氣”的生命力,這種扎根生活、不斷創新的基因,正是文明延續的密碼。
從二里頭的國家雛形,到商都的青銅輝光,再到大河村的遠古煙火,在這場研學實踐中,同學們用腳步丈量歷史,用鏡頭記錄傳承,在遺跡與文物中讀懂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包容性,在行走中課堂中感悟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不僅深化了對歷史文化的認知,更在心中厚植了文化自信的根基。未來,輕大學子們將帶著這份對歷史的敬畏與熱愛,在學習與實踐中持續探尋文化基因,讓古老的中華文明在青春的傳承中煥發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