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1-19 關注:
來源:大學生之聲
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正身處一個由數字技術和智能算法驅動的深刻變革時期,時代的發展催生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出現,AI技術的發展在美術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AI技術的廣泛運用為每個學科帶來了新的思考和探索。在美術領域,這種影響體現為從傳統畫筆、顏料到算法模型與數據集的工具性替代,以及由‘提示詞’工程所激發的、超越個人經驗局限的創造性構思的萌發。對傳統的美術創作與美術鑒賞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在科技不斷進化的過程中,全球化浪潮和城市化進程已經使得美術的地域邊界開始模糊,“全球風格”的美術作品預示這這一現象的產生。美術的地域性特征在步入現代社會之后就不斷的解構重塑,從而形成新的所謂的美術地域性特征。它的內涵和外延已經不再適用于原本的語境,它在空間和時間的維度上具備了更為廣泛的共性。AI時代的到來給美術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發展前景、發展方向,但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從本文所要討論的美術的地域性特征來看,在AI技術的廣泛運用之前,科技的發展,城市化的加劇,美術的地域性特征已經產生了不斷解構和重塑的現象。而在AI技術得到廣泛利用之后,解構的過程更是在不斷打破美術的地域性特征,從而加速了美術與其他社會意識形態或地域性美術不斷融匯和有機結合的過程[1]。換言之,地域性美術正在不斷去擴大自己的邊界,形成更廣泛范圍內的共性美術。這種跨地域的融合不僅發生在視覺風格層面,更深入到文化符號和審美邏輯的深度交互中。
一、解構的美術地域性
美術的地域性在不斷解構,從而為美術地域性的重塑創造新的社會基礎和發展環境。從美術作為上層的社會意識形態而言,必然是與某一領域、某一時間、人們的物質發展有強相關。然而AI時代人工智能介入,人們的物質領域已經開始出現由AI參與生產,連同信息的廣泛傳播等新型信息媒介都在不斷地攻擊美術的地域性特征的邊界。
美術的地域性特征本身存在著一種孤立的屬性,而這種孤立的屬性是美術的地域性特征賴以延續的核心屬性。這種孤立的屬性,源于前現代社會地理空間的阻隔、信息傳播的低效以及文化共同體邊界的清晰,它使得某一地域的美術得以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形成并延續一套自洽的、獨特的視覺語法與價值標準。AI技術切斷了地域性美術中形式與內容的鏈接,使其“失質而留存于表面現象”。美術的地域性特征被解構的同時地域性的內容定義領域被打破,形式與內容的嫁接產生出更多的可能,混亂無序的原有形式與涵義的混淆將持續,人們在陷入“虛無”之后將再次尋找可依托、值得依托的立足點,從而產生新的更具普遍性,更能體現共性,在更大的領域、時間內尋求穩定的美術地域性特征。
二、重塑的美術地域性
美術地域性的重塑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形式的重塑,其二內容的重塑,其三形式與內容的固定匹配。
技術媒介的變化引發的是人類感知方式乃至生存方式的變化,而對于藝術的看法當然從屬于這一大的感知范疇[2]。形式與內容的重塑根植于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AI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是頻繁且深遠的,美術的形式與內容的變遷會符合AI技術的革新發展,尤其是美術的創作。傳統的地域性美術作品可能因AI技術的介入而呈現出新的風貌和特征。同時,AI技術也為人們提供了更多接觸和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機會,促進了跨地域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美術形式與內容之間的連結被AI斬斷,從而在嫁接的過程產生新的組合形式和概念與含義的交叉變異,豐富了美術的地域性形式。在此嫁接過程中,不僅產生了新的組合形式,更引發了概念與含義的交叉變異。例如,當AI將藏族唐卡的色彩體系與極簡主義的幾何構圖相結合時,所誕生的作品既非傳統的唐卡,也非純粹的極簡主義,其內涵在兩種文化符號的碰撞中產生了新的、不確定的解讀空間。這也從根本上為美術的地域性特征不斷演變提供內在動力。而這個演進的過程相對于AI未產生之前是緩慢而持久的。正是因為AI的介入,美術地域性特征的演變呈現出多元、互融、快頻等特征。
三、能動的參與AI影響下美術地域性的演變
相較于傳統的創作活動生產的美術作品,AI的參與導致美術作品有怎樣的改變?成分的置換、消除、添加?這是否是美術地域性特征的核心?AI的沖擊下,創作及鑒賞大眾化、通俗化、去精英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藝術尤其是美術不再以手頭功夫、技法表達為絕對的評判標準。AI藝術的呈現改變了以往藝術品位多側重于專業審美標準的狀況,讓通俗化的審美在藝術品位的考量中開始占據重要位置,使得美術作品進一步貼近大眾生活,成為大眾表達自我、欣賞藝術的常見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整個美術領域的審美生態。在整個創作過程中,用戶更像是藝術創作的策劃者、構思者和決策者,負責提出創作思路和方向,而AI平臺則充當了這些藝術構思、策劃、想象以及決策的具體執行者,將用戶的想法轉化為實際的美術作品。AI的高效率創作與生產,能夠快速檢驗用戶的初步構想,從而減少決策失誤。
正如前文所述美術地域性特征的解構和重塑是大勢所趨,我們還能做些什么?君子不器,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像器具那樣,作用僅僅限于某一方面。孔子所指身為君子不可以把自己當做有唯一用途的工具,要看到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把握外界的變化而不隨波逐流。AI的發展日新月異,作為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在輔助人類建構自身可以起到重要作用。首先,全球化的浪潮裹挾著身處這一時代的每一個民族,但我們仍可在這一尋求和建立最大程度的共性趨勢中,保留本民族最為核心的特色。這要求我們在保護與傳承地方特色中,應當深入挖掘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這要求我們不僅限于對傳統紋樣、符號的表層復刻,更需深入理解其背后的‘造物哲學’與‘美學精神’,例如中國畫中的‘計白當黑’、‘氣韻生動’,并將這些內核邏輯,而非僅僅是視覺結果,作為與AI進行創造性對話的基石。尤其應當保護和傳承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藝術傳統,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多少物質的、非物質的文化遺產都已遺失在歲月的長河中,加強對地域美術的傳承和保護,是保留住中華文明的根脈分支。其次AI技術的發展可以幫助美術創作在數字化領域的轉型,通過數字化的制作與傳播可以提升地域美術的創作效率和質量,而且通過建立數據庫對地域性美術進行保留、記錄和展示更能夠確保地域美術發展過程中的不斷層、不遺失。此類數據庫的建設,應超越簡單的圖像存檔,而是構建一個包含文化背景、工藝細節、材質信息和風格譜系在內的‘活態’數字檔案,為AI的學習與再創作提供豐沛且準確的文化給養。最后,主動擁抱AI技術的涌入,AI技術的出現所給予的不僅是物質層面的提升,以及AI參與生產后對人的思維方式的革新。作為生產過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步驟,AI的加入勢必會帶來一場思想上的變革。正如AI技術可以為地域性美術提供更多的創新理念與形式,通過采取新的創作理念與創作工藝,可以創造出既包含地域性美術的傳統特征又具有現代氣息的美術作品。推動地域性美術與時尚生活的融合,讓傳統藝術以現代的形式進入人們的生活,既能夠實現地域性的交流又能夠提升地域性美術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四、結語
在AI技術快速革新與發展的時代,美術地域性的解構與重塑是一個必然趨勢和過程。這既是一份機遇又是一段挑戰。通過保護與傳承地方特色、幫助傳統美術形態實現數字化轉型與跨地域交流以及AI主導下的地域性美術創作理念創新與工藝拓展等路徑和策略的實施,我們可以更好地推動地域美術的發展和進步。同時,我們也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和創新的精神,積極擁抱AI技術帶來的變革和挑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在美術領域做時代的弄潮兒。(安徽師范大學:楊昊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