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點的鬧鐘,是青春與鄉土的第一聲約定。
當藍黑墨水般的天幕還未褪去深沉,巢湖學院教師教育學院“藝術點亮鄉村共繪振興畫卷”實踐團的姑娘們已攥緊雙拳,在熹微未至的晨霧中踏上前往郎溪縣十字鎮的路。手機黑屏上跳動的時間,是這場夏日約定的見證;樓道里細碎的腳步聲與小聲嘀咕,像一串被晨露打濕的風鈴——“這天可真黑呀”“我們還真勤快”,細碎的話語里藏著對未知旅程的期待,也藏著青年學子奔赴田野的熱忱。
當地政府安排的車輛穿行在皖南的晨曦里,車窗外正上演一場盛大的“天色漸變”。藍黑的天幕被悄然拉開,先是緋紅與深紫在天邊交融,像莫奈打翻了調色盤;而后金橘色的太陽拖著暖黃的光暈爬上山頭,帶著未醒的“起床氣”,把光線潑灑在稻浪翻滾的田野上。七月的皖南大地,稻禾如綠綢翻涌,蟬鳴在濃蔭里織就樂章,這方水土的肌理,正以最生動的方式向遠道而來的青年展開懷抱。
(團隊到達郎溪圖由團隊提供)
抵達村委會時,村落還浸在晨露的寂靜里。隊員們接過工作人員留下的鑰匙,在百年古樹下合影——120歲的古樹身姿挺拔,枝繁葉茂,像位沉默的老者注視著這群年輕的身影。簡單分工后,三支小隊分別走向古樹旁、古橋邊與古戰場遺址前的墻面,手電筒的光束劃破晨霧,在干凈的墻面上勾勒出最初的輪廓。
繪畫的第一天,是與自然的對話,也是與蚊蟲的“交鋒”。古樹投下的濃蔭里,隊員們屏息勾線,將村民圍坐閑談的場景轉化為細膩的線條:老人眼角的皺紋、孩童眼里的星光、蒲扇輕搖的弧度,都被一一捕捉。可“嗡嗡”的蚊鳴總在耳畔盤旋,“啪”“啪啪”的拍打聲成了創作的背景音,大家一邊吐槽這些“熬夜蚊”,一邊在樹影斑駁的光線下加快筆尖的速度。清脆的鳥鳴與刷刷的筆觸交織,樹影在墻面上緩緩移動,時間便在這樣的動靜之間悄然溜走,當最后一筆輪廓落定,天邊已升起燥熱的暑氣。
(此為團隊繪墻繪過程及成圖圖由團隊提供)
次日的上色環節,是一場與色彩的博弈。隊員們帶著新添置的顏料奔赴戰場,調色盤里的紅與綠碰撞出鄉土的熱烈,藍與黃交融出田野的清新。可最初的興奮很快被現實沖淡——有人忘記預估顏料用量,有人因隨心調配的色彩沒有配比記錄而犯難。“早知道用純色更省心!”不知是誰喊了一聲,大家忽然頓悟:純粹的色彩里藏著最本真的力量。于是改用純色后,進度驟然加快,古橋邊的櫻花有了黎明的粉白、正午的艷粉與傍晚的柔粉;古戰場前的岳飛鎧甲,在反復調試的赭石色里透出歷史的厚重;古樹旁的茶湯熱氣,借由稀釋的白色顏料,仿佛真能飄出悠悠茶香。
創作的日子里,汗水浸透的衣衫被烈日曬干又再次洇濕,袖口的顏料結成彩色的“勛章”。當村主任踏著暮色前來,望見古樹與墻面的茶話場景渾然一體,古橋與櫻花彩繪相映成趣,古戰場的壁畫透著歲月的滄桑,他眼角的笑意里,藏著比顏料更飽滿的溫度。三天后,三幅墻繪同步竣工,隊員們在作品前相擁歡呼,古樹的影子在夕陽下拉得很長,像為這場創作蓋上了時光的郵戳。
休整一日后,實踐團走進當地托管點,這里的白墻將成為連接藝術與童真的新畫布。暖黃的燈光灑在原木桌上,窗臺的綠蘿垂著綠瀑,空氣中飄著淡淡的柑橘香——每個角落都透著被精心布置的溫柔,像為孩子們準備的禮物。
上午的美術課,成了一場代際審美的碰撞。當隊員們拿出準備好的畫稿,孩子們異口同聲的“要畫蛋仔”讓大家忍俊不禁——原來這個圓滾滾的卡通形象,在10后心中的分量,不亞于00后記憶里的孫悟空。可人群中總有例外,一個男孩小聲說“想畫夕陽”,隊員立刻蹲下身回應:“我們先畫蛋仔練手,再教你畫夕陽,好不好?”原本有些“擺爛”的男孩瞬間挺直腰板,眼里的光比窗外的陽光還要亮。
(孩童畫墻繪時場景圖由團隊提供)
教室里很快成了色彩的海洋。孩子們的畫筆在紙上跳躍:蛋仔的腮紅被添上高光,顯得格外靈動;夕陽的霞光里混進了紫色,成了獨有的“郎溪晚霞”;皮卡丘的臉頰被涂成橙紅,像偷嘗了盛夏的果實。隊員們從不強求“一比一復制”,總在孩子提問時反問:“你喜歡什么顏色呀?”當看到與樣稿幾乎一致的作品,又會驚喜地指出:“這腮紅的漸變太專業了!”肯定的話語像種子,落在孩子們心里,生根發芽。
午后的墻繪體驗更添熱鬧。小家伙們蘸著顏料,在墻上印下胖乎乎的手印,有的像小樹苗,有的像花朵;洗干凈手后,又踮著腳給提前畫好的小人兒添上笑臉,給草叢畫上蝴蝶——翅尖沾著薔薇粉,翅膀點滿金粉,仿佛剛從村口的花叢里飛來。隊員們在一旁修補細節,看孩子們的創意如藤蔓般在墻面上生長,忽然明白:鄉村的未來,本就該這樣充滿想象。
暮色四合時,家長們陸續接走孩子,托管點的白墻已變成童真的圖譜。隊員們留在原地繼續“補、補、補”,把孩子們畫歪的線條修得圓潤,給留白處添上幾朵云。窗外的蟬鳴漸緩,墻面上奔跑的小人兒、振翅的蝴蝶、絢爛的晚霞,在燈光下仿佛有了生命,與白日里完成的鄉村文化墻繪遙相呼應。
離別的那天,隊員們再次來到古樹下。三天前的輪廓已變成生動的畫面:古樹旁的茶話場景里,仿佛能聽見村民的閑談;古橋邊的櫻花隨風“飄落”,映著橋下潺潺的流水;古戰場的壁畫前,似有戰馬嘶鳴穿越時空。這些墻面不再是冰冷的建筑,而成了會說話的歷史書,把村落的故事講給每個路過的人聽。
實踐團的畫筆,不僅為郎溪添了色彩,更讓鄉土文化在青春創意中蘇醒。那些散落在歲月里的碎片——古樹見證的四世同堂、古橋邊的婚嫁民俗、古戰場的英雄傳說,都借由筆墨重獲新生;而托管點墻上的童真畫作,又讓鄉村的明天有了更鮮活的模樣。
(團隊離開郎溪圖由團隊提供)
“郎溪,我們走啦!”姑娘們的聲音回蕩在村口,古樹沙沙作響,像是在回應這場夏日的約定。車窗外,稻浪依舊翻涌,只是這一次,綠色的綢帶間多了幾分藝術的亮色;蟬鳴依舊悠揚,卻仿佛混進了孩子們的笑聲與畫筆的沙沙聲。
青春與鄉土的相遇,從來不是一場簡單的奔赴。當實踐團的身影消失在路的盡頭,那些留在墻面上的色彩與故事,正化作鄉村振興的點點星火,在郎溪的土地上,在更多青年奔赴田野的腳步里,生生不息,照亮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