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團隊由5名成員組成,涵蓋美術學、教育學等專業背景。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他們走訪了多個行政村,采用問卷調查、半結構化訪談、實地觀察等多種研究方法,共收集有效問卷170份,完成訪談多場,拍攝影像資料150余張,錄制視頻多段,積累了豐富的一手資料。

調研發現,興安縣儺面具文化雖具有深厚的民俗底蘊和藝術價值,卻面臨傳承人斷層、認知度低、市場轉化能力弱等突出問題。現有傳承人平均年齡達62歲,近五年無新增年輕傳承人;青少年群體中對儺面具“三十六神”文化內涵的了解率僅為14.3%。此外,文化傳播渠道單一、教育體系融入不足、創新轉化能力薄弱等問題也制約了其可持續發展。

針對這些問題,團隊提出了“非遺+教育+數字技術”融合發展模式,建議通過開發數字藏品、AR體驗、短視頻傳播等現代化手段提升文化影響力;推動儺面具元素融入中小學美術課程,開展“儺面具創新課堂”;構建“政府+企業+社會組織+村民”協同機制,打造文旅融合項目,增強文化自我造血能力。

在興安縣某村,團隊還成功舉辦了“我是小匠人”文化體驗工坊,吸引25名兒童及18名家長參與。通過彩繪面具、觀摩雕刻技藝、聆聽儺戲故事等形式,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活動現場氣氛熱烈,多位家長表示:“這樣的活動既有趣又有意義,希望以后能經常舉辦。”

通過此次實踐,團隊成員不僅深化了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解,也提升了田野調查、數據分析、政策建議等綜合能力。隊長張同學表示:“這次調研讓我們真切感受到傳統文化傳承的緊迫性與復雜性。作為青年大學生,我們應主動擔當文化傳承的使命,用專業知識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活力。”隊員李同學則感慨:“每一次訪談、每一場活動,都讓我們更加堅定用藝術服務社會的信念。”

未來,團隊將繼續跟蹤興安縣儺面具文化的保護與開發進展,并通過新媒體平臺持續發聲,推動調研成果轉化落地,為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貢獻青年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