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回答,讓成長扎根大地
發布時間:2025-08-30 關注:
來源:大學生之聲
青春作答,讓成長扎根大地
“三下鄉”的日子里,青年學子們不僅是服務者,更是學習者。這片廣袤的鄉土,正以最鮮活的姿態,為他們展開一堂關于成長與責任的實踐大課。
在安徽滁州定遠縣的麥田里,一支“鄉村振興”調研隊的學生們跟著農民一起割麥、揚場。六月的驕陽炙烤著大地,麥芒刺得胳膊生疼,汗水順著額角滴進泥土,洇出一小片深色的印記。隊長周航第一次握鐮刀時,虎口被震得發麻,半天割不完一壟,身旁的老農卻能輕松地讓麥稈成排倒下。“娃啊,割麥要順著麥稈的長勢,就像做事得順著理兒來。”老農樸實的話,讓這群習慣了實驗室精密儀器的學生們忽然懂得:土地從不會辜負用心耕耘的人。當他們把最后一袋麥粒扛上拖拉機時,肩頭的紅腫與掌心的水泡,成了理解“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最深刻的注腳。
甘肅定西的馬鈴薯種植基地里,實踐隊員們的調研本上記滿了密密麻麻的筆記。他們踩著晨露走訪種植戶,跟著農技員蹲在田間觀察薯苗長勢,甚至在暴雨天里跟著村民搶救被淹的窖藏薯。隊員王媛記得,有位叫馬德才的老漢拉著她看自家的“寶貝”——窖里碼得整整齊齊的馬鈴薯,最大的能有拳頭那么大。“以前種的薯子小,賣不上價,是城里來的老師教了新法子,現在畝產多了三百斤!”老漢黝黑的臉上笑出深深的皺紋。一個月后,隊員們整理出5萬字的《西北干旱地區特色農業發展報告》,不僅分析了滴灌技術的推廣難點,還設計出“合作社+電商+冷鏈物流”的產銷模式,那些帶著泥土氣息的建議,成了當地產業升級最接地氣的參考。
“以前總覺得鄉村振興是宏大的口號,現在才明白,它就藏在修好的灌溉渠里,藏在村民增收的笑容里,藏在我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里。”這是志愿者李哲在實踐日記里寫下的感悟。剛到湖北黃岡的村子時,他對著全村房屋安全排查表犯了難——23個村民小組散布在大山里,最遠的小組要走兩小時山路。但當他看到張奶奶家漏雨的屋頂被修好后,老人顫巍巍塞來的煮雞蛋;聽到王大叔說“這下能安安穩穩住到老”時的哽咽,忽然覺得磨破的兩雙鞋、曬黑的皮膚都有了意義。離村那天,村民們提著核桃、板栗來送行,李哲的背包被塞得滿滿當當,他知道,這沉甸甸的分量里,裝的是比任何獎狀都珍貴的認可。
截至目前,全國已有超過5000所大中專院校組建實踐團隊,開展活動近10萬場,覆蓋全國90%以上的縣(市、區)。在西藏林芝,一支實踐隊的學生們教藏族同胞種植大棚蔬菜,看著高原上長出翠綠的黃瓜,他們讀懂了“援藏不是口號,是把根扎進土里”;在浙江溫州的僑鄉,隊員們幫歸僑老人整理僑史資料,那些泛黃的書信與老照片,讓他們理解了“鄉愁是跨越山海的牽掛”;在重慶涪陵的山村小學,志愿者們帶著孩子們做科學實驗,當孩子們為“會跳舞的泡泡”歡呼時,他們忽然懂得“教育是點燃希望的火種”。
從雪域高原到東海之濱,從大漠戈壁到江南水鄉,青年學子們的腳印刻在鄉間的小路上,也刻在自己的成長里。他們曾在田間地頭犯過“理論脫離實際”的錯,比如教北方農民種南方蔬菜時忽略了氣候差異;也在與村民溝通中學會了“說土話、辦土事”,明白比起專業術語,“這樣種能多賣錢”才是最實在的道理。這些在課本里學不到的經驗,讓“責任”二字從抽象的概念,變成了幫老人注冊醫保時的耐心,變成了調解鄰里糾紛時的智慧,變成了面對困難時“再試一次”的堅持。
“三下鄉”的腳步還在繼續,青春的故事仍在書寫。當青年的理想與鄉村的需求相遇,當知識的力量與土地的厚重結合,那些在田間地頭播下的種子,終將在歲月里長成參天大樹。就像安徽定遠的麥田里,來年又會抽出新的麥芒;定西的山坡上,新一季的馬鈴薯正積蓄著生長的力量——成長,本就是這樣一場與土地的雙向奔赴,在付出中收獲,在扎根后拔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