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淮北師范大學“三下鄉”的1名大學生奔赴碭山縣,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期間,團隊深入當地老字號面粉企業——華瑞面粉廠,通過實地走訪、與負責人座談等形式,探究鄉村糧食加工企業的發展現狀、技術革新與社會責任,解鎖“一碗面”背后的鄉村產業振興故事。

在生產車間,同學看到,小麥從卸糧、清理到研磨、篩粉,全程由機械臂和智能控制系統操作。振動篩通過多層濾網剔除麥殼、石子,色選機則精準識別并剔除異色麥粒,確保原料純凈;研磨環節采用“皮芯分離”工藝,通過6道研磨程序逐步破碎麥粒,分別提取麥芯粉、標準粉,滿足不同面食需求。“我們還加裝了在線監測系統,實時顯示面粉的水分、灰分含量,一旦超標就會自動停機調整。”技術員的講解讓同學們感受到,傳統面粉加工已從“看經驗”轉向“靠數據”。

“咱們的小麥,80%來自周邊5個鄉鎮的種糧大戶,都是訂單種植的強筋小麥。”在原料倉庫,團隊了解到,面粉廠與農戶簽訂保價收購協議,不僅提供優質麥種,還派技術員指導種植,確保小麥蛋白質含量達標——這樣的小麥磨出的面粉,做饅頭更松軟,做面條更筋道,收購價每斤比普通小麥高0.2元。

座談中,同學圍繞“傳統企業如何留住年輕人”“綠色加工技術應用”等話題與企業負責人深入交流。當得知廠里的年輕技術員大多是本地返鄉大學生時,實踐團成員小李深受觸動:“之前總覺得鄉村產業‘土’,但看到他們用專業知識改進設備、開發全麥粉新產品,才發現這里大有可為。”
此次實踐讓同學深刻體會到,鄉村振興不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扎根土地的產業支撐。“一碗面看似普通,卻是鄉村經濟的縮影——從種糧到加工,每一環都藏著匠心與智慧,也藏著年輕人的機遇。”實踐團帶隊老師總結道。
實踐團將把調研成果整理成報告,為當地面粉企業的品牌建設和技術升級提供建議。而這段“與面粉同行”的三下鄉經歷,也讓大學生對“鄉村振興”有了更具體的理解:真正的產業振興,就是讓每一粒糧食都發揮最大價值,讓每一份堅守都收獲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