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調研
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調研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調研
本次調查意在通過對舊址的實地考察來回顧當年淮海戰役。本次調查是在2025年6月15日前往淮北市臨渙鎮文昌宮對淮海戰役的戰后舊址進行取材借此來了解當年淮海戰役。我們組通過實地取材以及網上瀏覽資料進行調查。調查人員有:李越輝、管浩、郝磊、龔天昊、代夢南等。
一、戰役背景
1946年6月,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解放戰爭爆發。到1948年,戰爭進入關鍵階段,國共雙方都在謀劃軍事計劃。隨著濟南戰役迅速勝利和遼沈戰役迅猛發展,中原戰局逐漸轉入戰略決戰新階段。為實現戰略目標,華東野戰軍提出舉行淮海戰役的建議,經中央軍委批準并擴大首戰目標后,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決策、部署逐步完善。1948年11月5日,國民黨軍部署“徐蚌會戰”,11月初,淮海戰役拉開帷幕。
二、戰役過程
(一)第一階段(1948年11月6日 - 11月22日)
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在徐州以東的碾莊地區,對國民黨軍黃百韜兵團展開猛烈攻擊。黃百韜兵團試圖憑借工事頑抗,但華東野戰軍發揚不怕犧牲、連續作戰的精神,經過激烈戰斗,于11月22日全殲該兵團,擊斃黃百韜,初步掌握了戰役主動權。
(二)第二階段(1948年11月23日 - 12月15日)
中原野戰軍在雙堆集地區包圍了國民黨軍黃維兵團。黃維兵團擁有較強的裝備,負隅頑抗。解放軍采取“圍三闕一”等戰術,逐步壓縮包圍圈。同時,華東野戰軍一部負責阻擊前來救援的國民黨軍。經過艱苦作戰,12月15日,黃維兵團被全殲,黃維被俘。
(三)第三階段(1948年12月16日 - 1949年1月10日)
國民黨軍杜聿明集團陷入解放軍的包圍之中。解放軍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政治爭取和戰場休整后,發起總攻。杜聿明集團試圖突圍,但在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下,最終被徹底殲滅,杜聿明被俘,僅李彌等少數人逃脫。
三、關鍵因素
(一)指揮決策
淮海戰役的勝利,離不開中央軍委和總前委(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的正確指揮。總前委根據戰場形勢,及時調整作戰部署,確保了各階段戰役的順利推進。例如,總前委選址臨渙文昌宮作為指揮部,這里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便利的交通以及悠久的歷史條件,便于指揮前線作戰。
(二)人民群眾支援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淮海戰役期間,冀、魯、豫、皖、蘇五省出動民工543萬人。他們冒著槍林彈雨,架橋鋪路、運送物資、搶運傷員,軍隊打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五百萬支前民工,遍地都是運糧食、運彈藥、抬傷員的群眾,這是解放軍真正的優勢,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充分顯示了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
四、歷史意義
淮海戰役共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余人,使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獲得解放。這一勝利,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為解放軍渡江作戰奠定了堅實基礎,極大地加速了全國解放的進程。同時,淮海戰役也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的強大戰斗力和廣大人民群眾對革命的大力支持,是人民戰爭的光輝典范。
2025年7月28日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