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2025年6月30日—— 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心光同頻,守望童行”關愛特殊教育調研幫扶團隊,今日走進合肥市特殊教育中心,用畫筆、彩紙與真誠的陪伴,為這里的孩子們編織了一段充滿色彩與笑聲的溫暖時光,并深入調研特殊兒童成長現狀與未來挑戰。

**繽紛畫筆繪童心,指尖巧折傳愛心**
上午,團隊成員帶著精心準備的畫紙、彩筆與牛奶等慰問物資,輕步踏入孩子們的活動天地。迎接他們的,是一雙雙寫滿期待的眼眸。隊員們自然地融入孩子們中間,共同執筆描繪童真世界。五彩斑斕的七星瓢蟲在紙上爬行,靈動的蝴蝶展翅欲飛,花草山巒流淌著純真的想象。隊員們化身“藝術助手”,遞筆、鋪紙、裁剪,更用溫暖的目光與真誠的贊許為創作注入力量。“你畫的蝴蝶真漂亮,像你一樣可愛。”一句簡單的鼓勵,讓執筆的小女孩羞澀一笑,筆下也更加專注。
繪畫的余溫未散,彩紙在指尖翻飛。隊員葉珍兒帶領大家,將一張張彩紙耐心折疊成飽滿的愛心。孩子們好奇地模仿學習,動作雖顯笨拙,但在隊員們手把手的溫柔引導下,一顆顆精巧的“愛心”逐漸成型。當孩子們驕傲地將自制的愛心點綴于畫作之上,興奮地向哥哥姐姐們展示時,整個教室被純粹的快樂與成就感充盈。

**物資傳遞暖意,心聲叩響責任**
活動間隙,隊員們將帶來的牛奶一一送到孩子們手中。一聲聲稚嫩的“謝謝”,一張張滿足的笑臉,是對此行意義最生動的注解。“能為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覺很有意義。”隊員李文豪看著孩子們純真的笑臉,道出了團隊成員共同的心聲。

**聚焦現實關切:成長的喜悅與未來的憂思**
互動之余,團隊負責人楊誠嘉與特教中心的老師進行了深入交流,揭開了特殊兒童群體成長圖景的另一面。老師們介紹,中心孩子多在7至18歲之間,日常教學核心在于“重塑自信”——鼓勵孩子們勇于表達,堅信自己與他人同樣優秀。
“國家持續加大投入,孩子們的生活學習條件、課程豐富性(文化、藝術、康復等)已極大改善,師資和志愿者力量目前相對充足,”一位老師欣慰地表示。然而,喜悅之下亦有隱憂:部分教師因工作強度高、心理壓力大而難以長期堅守。**更深的憂慮指向孩子們的未來——走出中心步入社會后,如何真正融入、實現穩定就業?** 這成為縈繞在特教工作者心頭最沉重的問號,亟需全社會給予更持久、更有效的關注與支持。
**用心看見,用行獻策**
此次合肥特教中心之行,讓“心光同頻”團隊的成員們得以零距離感知特殊兒童的世界。他們天真爛漫,對生活懷抱熱愛,只是在身體或心靈上暫時背負著不同的挑戰。團隊成員王天天、楊誠嘉在老師陪同下,進一步探訪了大齡學員的技能學習空間(基于隱私保護未拍攝)。
所見所聞,已深深烙印在隊員們心中。“我們將系統梳理調研所得,在報告中提出切實建議,”團隊表示,“希望凝聚每一份洞察的力量,為這些‘折翼天使’未來能更自信地翱翔于廣闊天地,鋪設更堅實的跑道。”

此次探訪不僅是一次溫暖的抵達,更是一次帶著問題意識和責任擔當的深度叩問。淮師大“心光同頻”團隊的行動證明,關愛特殊兒童,既需要當下真誠的互動與物資支持,更需要持續聚焦其長遠的生存與發展困境,以青年智慧與社會合力,共同點亮他們融入社會的希望之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