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前夕,安徽省廣德市四合鄉徐村社區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里,一陣陣笑聲從二樓活動室傳出來。8月25日上午,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23級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崔昌愛同學,與多名返鄉大學生、青年志愿者圍坐長桌,用廢雞蛋托、舊香皂做起手工。活動雖小,卻讓這個傳統佳節多了“綠色”味道。一、節日感黨恩,環保迎七夕
今年暑期,崔昌愛參加學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她主動對接家鄉徐村社區,提出以“節日感黨恩 共話新時代”為主題,辦一場“巧手變廢為寶”手工課。社區書記一口答應:“村里正好缺年輕人帶創意,你來我們就搭臺。”于是,一場只有6個人、卻準備充分的小課堂悄悄醞釀。二、兩場小手工,廢物大變身
活動九點開始。志愿者們先把10個廢雞蛋托拆成單粒,剪刀咔嚓幾下,剪成五瓣小花;彩筆、廣告顏料一字排開,大家邊聊天邊上色,一朵朵“牡丹”“月季”在桌面上盛放。接著,把五顏六色的扭扭棒纏在舊發箍上,再把干透的花朵用熱熔膠固定——不到一小時,5頂“非遺簪花”完工。志愿者把花冠往頭上一戴,笑著自拍:“原來垃圾也能這么美!”第二項是“水晶葡萄串”。崔昌愛把積攢的500克透明香皂切成小塊,放進小鐵鍋隔水加熱,幾分鐘后化成澄澈液體。滴入藍色色素、兩滴薰衣草精油,輕輕攪拌,空氣里滿是香味。長麻繩剪成25厘米小段,穿過模具小孔,末端打結。香液倒入模具,蓋上帶孔的蓋子,靜靜等待30分鐘。脫模那一刻,18顆圓潤的“葡萄”掛在繩上,晶瑩剔透。大家把繩子一收,系成一串,掛在洗手臺旁,“以后洗手搓兩下就有泡沫,好看又實用。”三、青春對話,笑聲不斷
雖然只在室內,沒有邀請更多村民上樓,但6名參與者全是“90后”“00后”。他們邊做手工邊交流:有人回憶小時候過七夕吃“巧果”,有人談起大學社團的環保活動。崔昌愛把提前做好的PPT用平板播放,展示“雞蛋托前世今生”:從養雞場到餐桌,再到垃圾堆,最后被剪成花朵戴在頭上,一條“重生”軌跡讓伙伴們直呼“神奇”。
“以前覺得環保是大人的事,今天發現只要動動手,我們也能出份力。”返鄉大學生晏慧敏說。社區工作人員何霞把大家的成品拍照發到村民微信群,幾分鐘就收獲上百個點贊。四、小課堂留下大念想
兩個半小時很快過去,桌面收拾得干干凈凈,垃圾袋卻只有小小半袋。活動結束,崔昌愛把剩余材料分類回收,又把教程打印成A4紙貼在實踐站門口,“誰想回家帶孩子做,隨時來拿。”
社區書記表示,下一步準備把這兩套手工列入周末親子課堂,“讓孩子們也試試,讓環保的種子早早種下。”
崔昌愛說:“一個人下鄉,力量有限,但把方法留下,就能把一分鐘的感動變成一年的行動。”(通訊員:崔昌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