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青春的腳步叩響歷史的門扉,當生態文旅調研的熱忱邂逅城市文脈的傳承,一場關于探索、感悟與賦能的故事,在馬鞍山市博物館緩緩展開。7月6日,巢湖學院赴薛家洼“生態文旅”現狀調研宣講團踏入這座裝滿馬鞍山記憶的“時光寶庫”,以青春之眼解碼歷史基因,為生態文旅調研注入文化動能。
初遇:博物館里的城市序章馬鞍山市博物館,靜靜矗立在城市一隅,等待著訪客去聆聽它所珍藏的歲月絮語。當調研團成員們邁進博物館的那一刻,“山水詩城”的獨特底蘊便如一幅徐徐展開的長卷,撲面而來。
踏入史前文明展區,“和縣猿人” 的遠古足跡就緊緊抓住了大家的目光。展柜中,猿人頭蓋骨模型雖歷經歲月侵蝕,卻依舊帶著原始的力量,仿佛在無聲訴說著百萬年前,人類祖先在這片土地上掙扎、生存、繁衍的故事。與之相鄰的凌家灘玉器,溫潤的質地、精美的紋路,更是將時光拉回到五千年文明史的長河中。那些細膩的雕刻,是遠古先民智慧的結晶,串聯起馬鞍山從史前蒙昧到文明初綻的漫長脈絡。成員們放慢腳步,目光在一件件文物、一塊塊展板間流連,試圖透過這些歷史的碎片,拼湊出馬鞍山最初的模樣。這一刻,實踐隊員們直觀了解到了馬鞍山 “百萬年人類史、五千年文明史” 的厚重根基,也為后續薛家洼生態文旅調研錨定了至關重要的文化坐標 —— 生態文旅的探索,離不開對城市歷史文化根源的追溯。

沉浸:解碼文物里的生態密碼博物館中,生態與人文的關聯悄然顯現。漢代的魚紋陶片、唐代的青瓷水盂,這些與水、與自然共生的文物,訴說著馬鞍山自古與長江相依的生態基因。行至 “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 等榮譽展區,現代馬鞍山對生態的堅守與傳承,以另一種方式呈現。一塊塊榮譽牌匾,背后是城市在生態建設中的不懈努力。成員們看著展板上呈現的生態治理前后對比圖,從曾經的生態隱患點到如今的生態景觀帶,深刻體會到現代馬鞍山在守護自然生態上的決心與成效。而這份從歷史延續至今的生態傳承,為薛家洼生態文旅調研提供了獨特視角——生態文旅絕非簡單的山水風光展示,而是歷史文化與自然保護的協同敘事。薛家洼作為馬鞍山生態治理與文旅發展的重要實踐地,其背后的生態故事,需要從歷史文化的脈絡中去挖掘、去闡釋,讓游客在欣賞生態美景的同時,理解這份生態傳承的厚重與珍貴。
出發:以文化賦能生態文旅調研走出博物館,宣講團成員們帶著新的思考奔赴薛家洼。馬鞍山市博物館里的所見所聞,讓“生態文旅”的內涵不再抽象——它是“和縣猿人”的生存智慧,是李白“天門中斷楚江開”的詩意山水,是現代城市對生態與文化的雙重堅守。在接下來的活動中,實踐隊員們將把這份文化感悟融入調研,從歷史底蘊中提煉生態文旅的獨特標識,為薛家洼乃至馬鞍山生態文旅發展,貢獻青春智慧與方案。
歷史照亮前路,文化賦能調研。巢湖學院赴薛家洼“生態文旅”現狀調研宣講團在馬鞍山市博物館的探索,是一次青春與歷史的雙向奔赴。當生態調研遇上文化解碼,當青春力量對話城市文脈,實踐隊員們期待在薛家洼的山水間,書寫生態文旅融合的嶄新答卷,讓馬鞍山的歷史之美、生態之美,在新時代綻放更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