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覓泥土馨香,尋秦川犁筆”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來到了陜西省西安市灞橋區的洪慶街道對陜西農民詩歌學會副會長路桄暢老師針對陜西農民文學發展的話題進行了采訪交流。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路桄暢老師、王建新老師及楊民社老師與其妻子合影 通訊員 岳思瀅 攝
一、滿大街都是藝術家,誰來當聽眾?
路桄暢老師與實踐團成員們在談到關于農民作家的創作困境時,提到了“出版問題”。路老師指出,現如今的出版要求是作家自己購買書號,自己來進行出版。書號的市場價格是4-5萬左右,但是路老師提到陜西關中農民一年專注于務農得到的收益只有2萬左右,這就指出了農民作家的困境之一,他們在黑暗中跋涉,甚至有時候要在嘴邊摳出一點支出,這樣來支撐自己的文化夢想。政府也想幫助這些有困境的創作者,但是自媒體的發展,使所有人都有自己的出口,讀者與作者的身份沒有嚴格的界限,所以真正沉下心來理解、感受作品的人越來越少,導致了讀者比聽眾多的市場局面。
路老師在這里還特意提到了陜西的地域特質,陜西分為陜北、關中和陜南三個區域,這三個區域都有其各自區別于其他兩個的地理環境條件及方言,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三種獨特的地域環境也使陜西有豐富的不同風格作家,又得益于陜西獨特的悠久歷史條件,使陜西作家都有深重的文化積淀。正如路老師說的“陜西黃土埋了許多人,也埋沒了許多人。”許多王侯將相長眠在陜西這片土地,這獨有的文化像黃沙一樣積淀在陜西這片土地,正是這片文化的黃沙也篩選出了一批作家,讓陜西的作家都有著黃土地獨有的厚重、深沉的創作底色。他們的筆始終緊貼黃土的肌理,將人民、時代和黃土緊緊貼合在一起。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路桄暢老師 通訊員 岳思瀅 攝
二、文化素養的沉淀來自浩瀚的典籍
路桄暢老師談及寫作選題時,特別強調創作中切忌給人貼標簽、下定義。他以 “農民作家” 為例犀利反問:“難道農民作家就只能寫黃土地,不能寫宇宙?” 在他看來,文學的本真在于多元 —— 既不能困于悲傷的單一維度,也不能錯失歡喜的豐富面向,而這種層次的構建,始終離不開文化典籍的深厚積淀。
同時,路老師也直言,鼓勵創作的浪潮雖帶來活力,卻也滋生弊端。最顯著的便是寫作門檻的降低,使得部分創作者不再深耕細作,轉而滿足于泛泛而談。這樣的作品往往難以觸動讀者心弦,僅停留在表層的表達,遠未抵達引發思考的深度。
他始終堅信,古今中外的名著之所以不朽,正在于對社會現狀的深刻映照 —— 正因為精準捕捉現實肌理,才能與讀者產生強烈共鳴,進而對社會形成深遠影響。而文化本就蘊含塑造社會的力量,因此文化作品必須融入正義的引導;與此同時,文化閱讀也理應設立相應的門檻。
三、你的愛有多大,你的路能走多遠
談及對年輕人的創作寄語,路桄暢老師坦言,如今能真正扎根生活土壤的作品,實在是稀見了。年輕人的筆尖總涌動著豐沛的想象,這絕非壞事 —— 他從不否定這份天馬行空的創造力,只是格外強調,若能讓思維在多重視角里舒展,作品便能生長出更蓬勃的生命力。?
他勸勉年輕人別給自己的創作設限:腳下的土地、血脈里的民族記憶可以入筆,時代褶皺里的社會肌理、寰宇蒼穹的浩瀚星河,同樣值得描摹。在他眼中,年輕人心里裝著多大的世界,筆下的路就能鋪向多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