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淮北市博物館:感悟紅色精神
發布時間:2025-08-21 關注:
來源: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杜向東
淮北市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郭沫若題寫館名,建筑融合運河與煤文化特色。現為安徽省研學旅游示范基地,2025年推出周口店遺址文化展等特色臨展,是了解淮北歷史與運河文明的重要窗口。2025年7月23日,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紅跡鑄新篇”點亮八皖實踐團前往淮北市博物館開展暑期實踐。
參觀活動從博物館的紅色文化展廳拉開帷幕。這里陳列著淮北地區在革命戰爭年代的珍貴文物與歷史資料,每一件展品都承載著一段沉重而偉大的歷史。在展廳內,淮北人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的英勇事跡,通過實物、文獻、圖片等形式生動地展現在大家眼前。特別是淮海戰役期間,淮北人民“最后一把米,用來做軍糧;最后一尺布,用來做軍裝;最后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的無私奉獻精神,讓志愿者們深受觸動。講解員詳細介紹了這些展品背后的故事,讓志愿者們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熱血沸騰的年代。
在參觀過程中,志愿者們對這些展品背后的故事感到震撼。他們感嘆,正是這些平凡而偉大的人民,用無私奉獻成就了革命的勝利。一位志愿者在參觀后表示:“這些展品讓我們看到了淮北人民在革命戰爭中的英勇無畏和無私奉獻。他們的精神是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今天能夠幸福生活的基石。”志愿者們紛紛表示,通過這次參觀,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紅色文化的內涵,也更加堅定了傳承和弘揚革命精神的決心。
志愿者們不僅深入了解了淮北的紅色歷史,更在講解和互動中,深刻體會到紅色文化的內涵。最讓實踐團熱血沸騰的,是展廳里那組“運河邊的抗倭故事”浮雕。明代淮北軍民在運河沿線筑起防御工事,用智慧和勇氣擊退侵略者,那些斑駁的箭鏃痕跡,至今仍在訴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豪情。這讓志愿者想起青年志愿者團隊里的伙伴們:有人在防汛一線扛沙袋,有人在疫情防控中守卡點,有人在鄉村振興中教技術——我們或許沒有先輩們的金戈鐵馬,但同樣在用青春的力量守護腳下的土地。
下午五時許,團隊成員們一天的暑期實踐即將步入尾聲,對于志愿者而言淮北市博物館的這次參觀活動,不僅是一次紅色文化的洗禮,更是一次精神的升華。青年志愿者們在這里找到了前進的方向,也堅定了傳承紅色基因的信念。紅色文化,將在他們的努力下,代代相傳,永不褪色。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