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師大學子探尋非遺“宗氏剪紙”
發布時間:2025-08-20 關注:
來源:淮北師范大學紙間芳華小隊隊長王夢豪
為深入探尋非遺文化的傳承脈絡,感受傳統手工藝的獨特魅力,2025年6月29日,淮北師范大學六名學子組成非遺文化調研小組“紙間芳華”小組,走進淮北非遺“宗氏剪紙”傳承人姚蘭的工作室,開啟一場近距離接觸剪紙藝術、對話非遺傳承的文化實踐之旅。在剪刀與紅紙的碰撞中,觸摸千年剪紙技藝的溫度,感悟非遺文化在當代的傳承與活力。
一、初見:推開剪紙藝術之門
清晨的陽光透過梧桐樹葉,灑在工作室的大門上。調研小組的同學們懷揣著對剪紙藝術的好奇與期待,如約來到姚蘭工作室。剛走到門口,便被門上貼著的一幅“連年有余”剪紙作品吸引——紅紙之上,金魚擺尾,蓮花綻放,線條流暢細膩,圖案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便要從紙上躍出。推開門,濃郁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墻上、展架上整齊陳列著各式剪紙作品,從傳統的吉祥紋樣到現代的生活場景,從巴掌大的精致小品到數米長的恢弘長卷,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接。
姚蘭老師熱情地迎接了同學們,她身著素雅的棉麻服飾,手中正拿著剪刀細細修剪一張紅紙。“剪紙是最接地氣的民間藝術,一張紙、一把剪刀,就能剪出萬千世界。”姚蘭老師笑著說,語氣中滿是對剪紙藝術的熱愛。在她的引導下,同學們首先參觀了工作室的作品展區。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有著獨特的故事:一幅《清明上河圖》剪紙長卷,耗時三年完成,將北宋汴京的繁華景致濃縮于紅紙之上,橋梁、船舶、行人皆細致入微;一組“淮北礦山記憶”系列作品,以剪紙形式再現了淮北礦業發展的歷史場景,礦工掘進、機器轟鳴的畫面通過黑白紅三色對比,展現出工業與藝術的碰撞。“剪紙不只是簡單的剪裁,更是對生活的觀察與表達。”姚蘭老師指著作品介紹道,同學們聽得入神,不時發出感嘆,眼中閃爍著對藝術的向往。
二、沉浸:解碼剪紙技藝密碼
參觀結束后,姚蘭老師為同學們開啟了剪紙技藝的“解密”課堂。她首先從剪紙的歷史淵源講起:“剪紙起源于漢代,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宗氏剪紙作為淮北本地非遺項目,傳承至今也有百余年,既保留了北方剪紙的粗獷大氣,又融入了南方剪紙的細膩靈動。”說著,她拿出珍藏的老剪紙模板,泛黃的宣紙上,祖輩們留下的紋樣雖已褪色,卻依舊能看出刀法的精妙。
在工具展示環節,姚蘭老師介紹了剪紙的“三大法寶”:剪刀、紅紙、蠟盤。“剪刀要選刀刃鋒利、手感趁手的,紅紙需是特制的生宣,韌性好、著色勻,蠟盤則能讓剪刀在紙上行走時更順滑。”她邊說邊示范,拿起剪刀在紅紙上輕輕一劃,一道流暢的弧線便躍然紙上。隨后,她以“福”字剪法為例,講解剪紙的基本技巧:“剪紙講究‘千刻不落,萬剪不斷’,線條要連貫,陰陽要分明。剪‘福’字時,先定好中心位置,再從外輪廓入手,最后細化內部花紋。”
同學們圍在桌前,認真觀察姚蘭老師的每一個動作:手腕輕轉,剪刀如行云流水般在紙上穿梭;指尖微動,紅紙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注意剪刀的角度,下刀要穩,轉彎要慢。”姚蘭老師耐心指導著,看到有同學剪壞了線條,她笑著鼓勵:“沒關系,剪紙就是在不斷練習中找到手感,當年我學剪‘喜’字,練了好幾個月才剪出滿意的弧度。”在老師的示范下,同學們拿起剪刀嘗試剪裁,起初剪刀在手中不聽使喚,線條歪歪扭扭,但在姚蘭老師的手把手指導下,漸漸找到了感覺。有的同學剪出了簡單的五角星,有的嘗試剪對稱的花朵,雖然作品略顯稚嫩,卻充滿了誠意。
三、對話:聆聽非遺傳承聲音
技藝學習間隙,同學們與姚蘭老師展開了深入交流,探尋宗氏剪紙的傳承故事。姚蘭老師從小受祖母影響愛上剪紙,“小時候看祖母坐在燈下剪紙,剪刀咔嚓作響,不一會兒就剪出一只鳳凰,覺得特別神奇。”她回憶道,祖母是宗氏剪紙的第三代傳承人,臨終前將剪刀和一箱子剪紙模板交給她,叮囑她“莫讓這門手藝斷了根”。為了這句囑托,姚蘭放棄了城市白領的工作,回到淮北專心研究剪紙技藝,這一干就是二十年。
談及傳承的艱辛,姚蘭老師眼中閃過一絲感慨:“現在年輕人愿意靜下心學剪紙的少了,傳統剪紙需要長時間練習,又難以快速變現,很多人半途而廢。”但她并未因此氣餒,反而積極探索傳承新路:走進校園開設剪紙興趣課,在社區舉辦非遺體驗活動,通過短視頻平臺分享剪紙教程,讓更多人了解剪紙藝術。“去年有個小學生跟著我學了一年剪紙,現在能獨立剪出復雜的生肖圖案,這就是傳承的希望。”說到這里,姚蘭老師的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同學們還就剪紙藝術的創新發展提出疑問,姚蘭老師拿出一組現代主題的剪紙作品:“傳統不能守舊,剪紙也要與時俱進。”她指著一幅“高鐵飛馳”的剪紙說,這是為了紀念淮北高鐵通車創作的,作品中既有傳統的祥云紋樣,又融入了現代高鐵元素,在非遺展上廣受好評。她認為,剪紙藝術要在保留核心技藝的基礎上,融入時代主題,才能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剪紙可以是節慶裝飾,也可以是藝術創作,還能成為文化禮品,只要找對路子,非遺就能‘活’起來。”
四、感悟:凝聚非遺傳承力量
離開工作室時,同學們手中都捧著自己創作的剪紙作品,臉上洋溢著收獲的喜悅。在返程的路上,大家圍坐在一起分享此次實踐的感悟。團隊負責人王夢豪感慨道:“原本以為剪紙只是簡單的手工,親身體驗后才知道,每一刀都凝聚著傳承人的心血,每一幅作品都承載著文化的記憶。“
同學們紛紛圍繞非遺傳承建言獻策。大家認為,高校可以與非遺傳承人建立長期合作,開設剪紙選修課或工作坊,讓更多學生接觸非遺技藝;利用新媒體平臺打造“非遺校園代言人”項目,通過學生的視角拍攝剪紙技藝教程、傳承故事短視頻,擴大非遺的年輕受眾;還可以將剪紙元素融入校園文化活動,比如在迎新晚會、文化節中設置剪紙展示區,讓非遺走進校園生活。“傳承非遺不僅是傳承人的責任,更是我們年輕人的使命。”一位同學堅定地說。
此次探訪“宗氏剪紙”工作室的實踐活動,是一次非遺文化的深度浸潤之旅。從初見剪紙作品的驚艷,到親手實踐的專注;從聆聽傳承故事的感動,到思考傳承創新的責任,同學們全方位感受了宗氏剪紙的藝術魅力與文化價值。未來,調研小組將整理此次研學成果,通過校園宣講、作品展覽、短視頻推廣等形式,讓更多人了解宗氏剪紙的故事,讓這門古老的技藝在青春校園中煥發新的活力,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青春力量,讓剪紙藝術的千年韻味在新時代的紙上綻放更絢麗的光彩。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