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把AI的種子,種在了楓香溪的夏天里
發布時間:2025-08-19 關注:
來源:宋景致
前言 :當AI遇見大山里的童真
這兩周,我們嘗試著不僅僅是“授人以魚”,更是“授人以漁”。我們希望通過多節精心設計的AI課程,為孩子們推開一扇窗,讓他們看到一個由代碼、數據和算法構建的奇妙新世界。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他們能理解,科技并非遙不可及的冰冷存在,而是可以握在手中,用以解決身邊問題、守護腳下土地、助力自己成長的溫暖力量。這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場關于想象力、創造力與未來責任感的啟蒙。
第一課:AI,你好!我的成長新伙伴
“同學們,你們覺得AI離我們遠嗎?”當這個問題拋向孩子們時,空氣中彌漫著一絲好奇與遲疑。我們的第一堂課,便是在這份好奇中開始的“尋寶之旅”。我們引導孩子們在生活中尋找AI的“蹤跡”——從媽媽手機里的語音助手,到動畫片里能與人對話的機器人,再到我們每天使用的拍照識物功能。原來,AI早已如空氣般,悄然融入了他們的生活。
當孩子們意識到AI的無處不在后,課堂的重心便轉向了如何與這位“新伙伴”相處。我們教給他們一項重要的技能:提問的藝術。如何清晰、準確地向AI描述自己學習中遇到的難題?如何通過追問,讓AI給出更具啟發性的解答?孩子們在一次次嘗試中,學會了將AI作為輔助學習的強大工具,從一個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轉變為一個主動的探索者。這堂課的核心,是希望孩子們明白,AI不是代替他們思考的捷徑,而是激發他們深度思考、賦能他們自主成長的“超級伙伴”。
第二課:AI之眼:守護家鄉的綠水青山
如果說第一堂課是認識伙伴,那么第二堂課,就是與伙伴并肩作戰。這堂課的主題是“AI圖像識別與污染物監測”,聽起來有些深奧,但我們用了一場有趣的角色扮演來開啟它。我們讓孩子們閉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一臺“小電腦”,只能通過“是”或“不是”的判斷來認識世界——“它有輪子嗎?”“它是紅色的嗎?”“它在水里嗎?”。通過這個游戲,孩子們用最直觀的方式,理解了計算機“看見”世界的基本邏輯。
當孩子們初步掌握了AI的“視覺”后,我們將一幅幅家鄉的風景照和一些被污染的場景照呈現在他們面前。這一次,他們不再是游戲者,而是肩負使命的“AI監測員”。他們學習如何“訓練”AI識別出照片中的垃圾、污染的河流。那一刻,科技與鄉土緊密地連接在了一起。AI圖像識別不再是冰冷的技術術語,而是變成了守護家鄉清澈溪流、碧綠山野的“火眼金睛”。我們希望通過這堂課,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一顆種子:未來的他們,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和新興的科技,成為家鄉環境最堅實的守護者。
結語
在楓香溪的AI課堂,我們引導孩子與AI對話,用科技守護家園。我們更深信,真正的賦能并非一時的課程,而是點燃本土的“火炬”。通過賦能鄉村教師,讓他們成為“AI教師”,才能將科技的種子深植鄉土,持續照亮孩子們的未來之路。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