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博物館之行:深耕紅土,傳承精神鑄新篇
淮北市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郭沫若題寫館名,建筑融合運河與煤文化特色。現為安徽省研學旅游示范基地,2025年推出周口店遺址文化展等特色臨展,是了解淮北歷史與運河文明的重要窗口。2025年7月23日,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紅跡鑄新篇”點亮八皖實踐團前往淮北市博物館開展暑期實踐。
站在淮北市博物館的展廳里,指尖劃過柳孜運河遺址出土的漕運瓷器,作為青年志愿者,仿佛觸到了千年前運河水面跳動的晨光。那些帶著冰裂紋的瓷片、銹跡斑斑的漕運工具,不僅是隋唐盛世的見證,更藏著先輩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擔當——當大運河的商船載著糧草貫通南北時,他們或許未曾想過,千年后的青年會在這里讀懂“實干興邦”的密碼。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志愿者依次參觀了古代文明展區,淮北歷史名人展區,運河遺韻展區,柳孜盛景展區。在參觀的過程中,志愿們注意到了一些不起眼的細節:柳孜遺址出土的夯土里,混著先民們反復捶打的草莖,那是為了讓河堤更堅固;沉船殘骸里的麻繩,每一道繩結都打得均勻緊實,藏著對“責任”二字的樸素注解。青春從不是空泛的吶喊,就像古人用一磚一瓦筑就運河,我們也在用一言一行壘起時代的根基。
最讓實踐團熱血沸騰的,是展廳里那組“運河邊的抗倭故事”浮雕。明代淮北軍民在運河沿線筑起防御工事,用智慧和勇氣擊退侵略者,那些斑駁的箭鏃痕跡,至今仍在訴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豪情。這讓志愿者想起青年志愿者團隊里的伙伴們:有人在防汛一線扛沙袋,有人在疫情防控中守卡點,有人在鄉村振興中教技術——我們或許沒有先輩們的金戈鐵馬,但同樣在用青春的力量守護腳下的土地。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志愿者依次參觀了古代文明展區,淮北歷史名人展區,運河遺韻展區,柳孜盛景展區。在參觀的過程中,志愿們注意到了一些不起眼的細節:柳孜遺址出土的夯土里,混著先民們反復捶打的草莖,那是為了讓河堤更堅固;沉船殘骸里的麻繩,每一道繩結都打得均勻緊實,藏著對“責任”二字的樸素注解。青春從不是空泛的吶喊,就像古人用一磚一瓦筑就運河,我們也在用一言一行壘起時代的根基。
下午五時許,團隊成員們一天的暑期實踐即將步入尾聲,夕陽透過玻璃幕墻,給“運河遺韻”展廳里的航船模型鍍上金邊。這座博物館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寫給青年的“精神坐標”:古人用運河連接南北,我們用奮斗連接夢想;先輩用堅守鑄就文明,我們用擔當續寫華章。作為志愿者,我們不僅是歷史的講解者,更是精神的接力者——就像大運河的水始終向前,青春的力量也永遠向著光、向著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