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隋唐古鎮香包調研小隊,奔赴淮北市相山區隋唐古鎮,開展香包非遺調研活動。此次“三下鄉”之行,讓學子們沉浸式觸摸傳統技藝脈絡,以青春視角思考香包非遺傳承路徑,為古老技藝活化探尋新可能 。
踏入隋唐古鎮,“德昭相淮”牌坊靜靜矗立,成為調研團文化探尋的起點。古牌坊承載著歷史厚重,調研團成員青春身影的熱忱與之交融,傳統與現代在此開啟對話。隊員們整齊列隊,從這文化之門出發,正式踏上香包非遺的“解碼之旅”,去揭開香包背后蘊含的歷史、技藝與傳承故事 。
深入古鎮,“楊家香包”店成為調研核心地。燈籠搖曳,香氣悠悠,古老氣息與非遺魅力撲面而來。店鋪老板楊師傅已深耕香包行業十余年,見隊員們到來,熱情介紹各類香包。這些香包形態各異,卻都寄托著美好祝愿——有的祈愿健康平安,有的寓意學業順遂,一針一線、一香一料,皆是匠心與文化的凝聚 。
圖為楊家香包店面 。李喆超 攝
店內,各式香包琳瑯滿目,傳統樣式與創新設計交織。虎頭帽等特色物件,承載著地域文化記憶;編制的錦鯉、繡球等物品,將傳統技藝與審美巧融合。墻上陳列的諸多獎項,不僅是對楊師傅技藝的肯定,更彰顯香包文化傳承的生命力,讓隊員們直觀看到香包非遺在當代的存續狀態 。

圖為店內香包。周孟飛 攝
接下來,調研團將以創意傳播為翼,通過校園宣講、新媒體推廣,讓更多人知曉香包非遺;以技藝創新為帆,探索香包與現代生活、時尚設計的融合,開發文創產品,拓寬應用場景;以教育傳承為錨,走進校園、社區開展手工體驗活動,播撒非遺傳承種子 。
淮北師范大學學子的“三下鄉”香包調研,是青春力量邂逅非遺文化的生動實踐。他們以腳步丈量傳承之路,用思考探尋活化方向,讓古韻香包在新時代的傳承圖景中,有望綻放更璀璨光彩,為非遺傳承注入屬于青春的創新活力與堅定擔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