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安徽蕭縣蔡洼淮海戰役總前委會議暨華東野戰軍指揮部舊址紅色教育基地迎來了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紅跡鑄新篇”點亮八皖實踐團的志愿者。該舊址位于蕭縣丁里鎮蔡洼村,曾是1948年12月淮海戰役期間,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等總前委成員召開會議、指揮作戰的重要場所。實踐團此行旨在通過實地探訪,深入學習淮海戰役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將革命精神與青年擔當相結合?;顒又?,志愿者通過參觀展覽、聆聽講解、重溫歷史場景等方式,深刻感悟革命先輩的初心使命,為后續開展紅色文化傳播工作積累素材,進一步推動紅色精神在青年群體中的傳承與弘揚。
7月30日,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實踐團志愿者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蔡洼紅色教育基地大門前。對稱的紅色立柱式大門莊嚴肅穆,左側立柱鐫刻金色文字“蔡洼淮海戰役總前委會議暨華東野戰軍指揮部舊址”,右側立柱為“蔡洼淮海戰役紅色旅游景區”。黑色鐵藝大門中央設有指示牌,門崗值班室靜靜佇立在左側,周圍綠樹環繞,陽光透過樹葉灑下斑駁光影,天空中白云悠悠,整個場景盡顯紅色教育基地的莊重與歷史厚重感。

圖為蔡洼紅色教育基地大門 武學博 供圖
在總前委會議室復原場景內,一張長方形木桌旁擺放著幾把簡易椅子,墻上懸掛的軍事地圖上,紅色箭頭標記著當年的作戰路線,桌上的油燈、文件袋等實物,無聲還原了1948年12月總前委成員在此召開會議的場景。“當時天氣嚴寒,條件艱苦,但總前委成員們心系戰場、通宵研討,最終確定了圍殲杜聿明集團的關鍵策略,為淮海戰役的全面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圖為淮海戰役五位總前委成員 武學博 供圖
在作戰室內,各式文物靜靜陳列:褪色的銅質沖鋒號,號嘴磨損處似殘留著沖鋒時的溫度;銹跡斑斑的電報機旁,電報紙上“急令”“速援”字樣隱約可見;還有帶彈痕的鋼盔、磨亮的刺刀,以及支前獨輪車零件、“支前模范”木章。這些實物交織出槍林彈雨的戰場與軍民同心的壯闊圖景,無聲訴說著勝利從來不是孤軍奮戰——戰士沖鋒背后,是千萬群眾的推車前行,“為人民服務”正是這血肉聯系寫就的答案。
圖為沖鋒號等文物圖片 武學博 供圖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蔡洼總前委會議則是淮海戰役后期的關鍵節點。1948年12月17日,總前委在蔡洼楊臺子召開會議,研究部署了圍殲杜聿明集團、部隊休整補充以及渡江作戰初步設想等重大問題,為戰役的最終勝利和后續革命進程奠定了重要基礎。蔡洼舊址作為這一歷史事件的直接見證者,保留了總前委會議室、作戰室、領導人住處等珍貴遺存,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逐步升級為紅色教育基地,成為連接歷史與當下的重要紐帶,為后人緬懷歷史、傳承精神提供了珍貴載體。
圖為紅色教育基地墻面照片 武學博 供圖
離開蔡洼時,夕陽為舊址的灰墻黛瓦鍍上金光,石板路上的光影牽起歷史與當下。參觀者被油燈、鋼盔、獨輪車等實物牽動目光,這些不再是冰冷陳列,而是可觸的歷史溫度,讓人觸摸到“聽黨指揮、依靠人民”的磅礴力量。
走出大門,志愿者回望那方院落——沉默的見證者,正傳遞著滾燙初心。“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誓言,已成心底坐標。不同參觀者的共鳴,讓蔡洼的紅色印記超越歷史,化作精神土壤?;春鹨劬耠S腳步蔓延,融入擔當、熱忱與執著,在新時代續寫堅守與奮進。(通訊員:武學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