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八皖沃土 云聚紅跡鑄新篇 合肥市科技館志愿者以科技之光點亮紅色傳承
發布時間:2025-08-03 關注:
來源:張冬雪
深耕八皖沃土 云聚紅跡鑄新篇
合肥市科技館志愿者以科技之光點亮紅色傳承
2025年盛夏,合肥市科技館內涌動著一股特殊的熱潮。一群身著紅馬甲的志愿者穿梭于展廳之間,他們既是科技知識的傳播者,也是紅色基因的傳承者。在“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紅跡鑄新篇”主題實踐活動中,這群青年以科技館為陣地,將科學普及與紅色教育深度融合,書寫了新時代志愿服務的創新篇章。
科技為媒:紅色教育“活”起來
“小朋友,你知道這個軍用水壺上的彈痕是怎么來的嗎?”在科技館“紅色科技”展區,志愿者張冬雪手持一件淮海戰役文物復制品,向圍攏的孩子們講述背后的故事。這件展品來自蚌埠博物館“紅色印記”主題展,通過3D打印技術復刻后,成為科技館紅色教育的生動教材。
這樣的場景在科技館內隨處可見。志愿者們創新設計“科技+紅色”雙主線講解模式:在“航天探索”展區,他們結合安徽籍航天英雄鄧清明的事跡,引導青少年體驗VR太空漫步;在“地震模擬”項目中,通過歷史影像資料重現1976年唐山地震時解放軍搶險救災的場景,讓參觀者在震撼中感受“人民至上”的信念。
“我們不僅要做科技知識的‘二傳手’,更要當紅色文化的‘擺渡人’。”志愿者介紹,團隊歷時兩個月梳理安徽紅色資源,將渡江戰役紀念館、新四軍軍部舊址等20余處紅色地標的史料轉化為科技館解說詞,并開發“紅跡地圖”小程序,實現“線上云參觀+線下深體驗”的聯動。
青春接力:志愿服務“深”下去
這支由高校學生組成的志愿者隊伍,正以專業化、系統化的服務重塑科技館生態。每周六清晨,來自淮北師范大學理工科的志愿者化身“科學魔法師”,在“機器人世界”展區通過編程演示,還原淮海戰役中“小車推出來的勝利”背后的物理原理。
“以前覺得志愿服務就是維持秩序,現在才明白每個崗位都能創造價值。”一位廬陽中學八年級學生作為“小小講解員”,在培訓中學習了如何用童言童語講述金寨縣“大別山師魂”汪金權的事跡。她的講解本上密密麻麻標注著拼音和注釋,只為讓更多低齡觀眾聽懂紅色故事。
數據印證著改變:自2025年5月活動啟動以來,科技館游客停留時間延長40%,青少年團體預約量增長65%,志愿者服務滿意度達99.3%。更令人欣喜的是,32名受志愿者影響的參觀者后續注冊成為新志愿者,形成“受教—踐行—傳播”的良性循環。
精神共振:紅色基因“傳”開來
在科技館三樓“創新安徽”展廳,一面特殊的“紅跡墻”吸引著目光。墻上貼滿志愿者收集的“紅色家書”:有淮北師范大學實踐團在渠溝大燒殺遇難同胞紀念地抄錄的烈士絕筆,有合肥一六八新橋學校少先隊員仿寫的“給革命先輩的一封信”,還有科技館老員工捐贈的1970年代手寫科普講稿。
“這些文字跨越時空,卻共享著同樣的精神密碼。”志愿者楊志鵬在整理家書時發現,無論是革命年代的“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還是建設時期的“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核心都是對信仰的堅守。她將這種感悟融入講解,在“信息革命”展區對比革命時期“地下電臺”與現代5G技術,引發觀眾對“科技報國”的深層思考。
這種精神共振正在產生深遠影響。7月28日,12名志愿者跟隨“點亮八皖實踐團”走進金寨縣希望小學,不僅帶去科普實驗包,更開設“紅色故事會”。當孩子們用黏土制作“紅軍長征”場景時,五年級學生周曉萌說:“以前覺得英雄很遠,現在知道他們就在我們身邊。”
未來已來:志愿服務新圖景
站在科技館頂層的觀景臺俯瞰,這座承載著科學夢想與紅色記憶的建筑,正因志愿者的努力煥發新生。據合肥市科技館館長透露,下一步將推出“紅色科技季”品牌活動,聯合大別山革命紀念館開發“紅軍電臺”密碼破譯、渡江戰役帆船模型制作等特色課程,并計劃在全省科技館系統推廣“八皖紅跡”志愿者聯盟。
“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紅跡鑄新篇”,這不僅是活動的主題,更成為新時代青年與歷史對話、與時代同行的生動注腳。當科技藍遇上革命紅,當青春志遇見家國情,這場發生在合肥市科技館的實踐,正為文化傳承與志愿服務寫下充滿活力的注解。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