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紅跡鑄新篇 合肥市科技館志愿者的紅色科普實踐之路
發布時間:2025-08-03 關注:
來源:張冬雪
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紅跡鑄新篇
合肥市科技館志愿者的紅色科普實踐之路
2025年盛夏,合肥市科技館內人流如織,一場場融合科技與紅色文化的沉浸式體驗活動正火熱開展。在“全息動物園”的虛擬光影中,在“深空探測實驗室”的模型前,身著紅色馬甲的志愿者張冬雪正手持話筒,用生動的語言為觀眾講解“兩彈一星”精神與安徽科技發展的歷史脈絡。這位來自淮北師范大學的大學生,以科技館為陣地,用青春熱情書寫著“紅色基因+科技創新”的實踐新篇。
從展廳到課堂:讓紅色文化“活”起來
作為合肥市科技館“紅跡鑄魂”志愿服務隊的骨干成員,志愿者的講解并非照本宣科。在“科技強國”主題展區,她結合展柜中的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模型,講述合肥科學島如何突破技術封鎖,建成全球領先的科研平臺;在“文房四寶”互動區,她以宣城博物館的“紅色記憶”展廳為延伸,介紹陳毅元帥在皖南事變后于宣城寫下《由宣城泛湖東下》的豪邁詩篇,讓觀眾感受到革命精神與地域文化的交融。
“科技館不僅是科普場所,更是紅色教育的‘第二課堂’。”志愿者說。她創新設計“科技+紅色”雙線講解模式:在介紹量子通信技術時,融入潘建偉院士團隊攻堅克難的故事;在演示VR天文觀測時,穿插安徽籍航天員鄧清明的航天夢。這種“硬科技+軟敘事”的方式,讓觀眾在體驗全息投影、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的同時,深刻理解“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一時代命題。
從線下到云端:打造沉浸式紅色課堂
面對暑期客流高峰,志愿者帶領團隊開發了“云游紅跡”線上項目。通過直播鏡頭,她帶領網友“走進”鄧稼先故居,用3D建模還原“守藝堂”內鄧稼先兒時的硯臺、古籍,結合故居展柜中的手稿、信件,講述“兩彈元勛”從安慶青磚黛瓦走向戈壁灘的傳奇人生。直播中,她特意設置互動環節:“如果穿越到1964年,你會對在羅布泊堅守的鄧稼先說什么?”網友的彈幕如潮水般涌來:“致敬隱姓埋名的英雄!”“這才是真正的‘頂流’!”
此外,志愿者還參與策劃了“紅色科技劇本殺”活動。在“渠溝慘案”主題劇本中,參與者通過解密日軍暴行檔案、還原朱印靈烈士犧牲場景,在沉浸式體驗中銘記歷史傷痛。一位參與活動的高中生感慨:“以前覺得歷史書上的數字很遙遠,但當自己成為‘歷史見證者’,才真正懂得和平的珍貴。”
從個體到群體:凝聚青春力量傳承紅色基因
志愿者的實踐,是合肥市“科技+紅色”志愿服務的縮影。今年以來,科技館聯合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名人館等單位,推出“科學家精神巡展”“紅色文創工坊”等特色活動。志愿者作為項目負責人,帶領團隊走訪侵華日軍渠溝大燒殺遇難同胞紀念地、宣城市博物館等紅色場館,采集口述史、整理文物檔案,將調研成果轉化為科普素材。
在她的影響下,越來越多青年加入紅色科普行列。中國科大博士生李想將量子計算原理與“兩彈一星”精神結合,開發出科普課程;安徽大學學生王雨桐設計“紅色科技”主題文創,讓革命文物“活”進日常生活。正如志愿者在志愿服務日志中所寫:“當00后用全息投影講述紅色故事,當AI技術復原歷史場景,我們正在用新時代的方式,讓紅色基因永續傳承。”
結語:科技賦能紅色教育的新范式
從合肥現代科技館的核聚變裝置模型,到機遇時空X-META全感VR樂園的虛擬天宮;從鄧稼先故居的青磚黛瓦,到科技館內的全息劇場……志愿者的足跡,勾勒出安徽青年以科技賦能紅色教育的生動圖景。正如合肥市科技館館長所言:“當科技創新與紅色文化同頻共振,我們不僅在培養未來的科學家,更在塑造有信仰、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在這片承載著“大湖名城”夢想的八皖大地上,張冬雪和她的同伴們正以青春之名,書寫著屬于這一代人的紅色答卷。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