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重慶外語外事學院“情系滄溝,青年同行”鄉村振興促進團的成員在向導鄭建波的帶領下踏上了天心眼輕探險主題環線的調研之路。這條全長11公里的徒步路線,連接森林、溶洞、峽谷等多重地貌,既是自然奇觀的展示窗口,也是當地發展戶外運動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
晨光熹微,實踐團成員們精神抖擻地踏上了環線起點。登山杖叩擊地面的清脆聲響,是這支青年隊伍向青山深處進發的堅定號角。行進途中,十余只板角山羊出現在山坡上。作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板角山羊不僅是滄溝鄉特色農業的“金字招牌”,更與當地生態系統深度共生。這意外的“邂逅”,讓隊員們切身感受到滄溝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稟賦,也加深了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認知。除此之外,鄭向導還介紹到第十八屆、第十九屆戶外運動公開賽、野寒山越野賽等。其中,2024第二屆武隆滄溝野寒山越野賽共吸引了包括臺灣在內的全國30個省、區、市800余名選手參加,收獲廣泛好評。

環線的核心亮點之一——“天心眼”溶洞,向實踐團揭開了喀斯特地貌的神秘面紗。鄭隊長耐心講解溶洞的地質構造與形成過程,隊員們認真記錄下這些珍貴信息,深入地了解自然奇觀背后的科學奧秘。

穿越溶洞,實踐團沿著甘香峽谷溪流繼續前行。隊員們還與沿途游客進行交流,收集他們對徒步路線的體驗反饋與改進建議。徒步期間,團隊成員們發現步道周邊存在白色垃圾,自發取出隨身攜帶的垃圾袋,拾起掉落在山間溪邊的塑料瓶、食品包裝袋,將“潔小青”的理念落到實處。

調研過程中,團隊發現這條徒步路線不僅展現了滄溝鄉獨特的自然風光,也存在著一些可提升之處。例如部分路段標識牌存在老化、模糊現象,影響游客對路線的準確判斷;一些體驗點的配套服務設施如休息座椅、衛生設施數量不足,難以滿足旺季游客需求。針對這些問題,隊員們積極與當地工作人員探討,提出增設導航標識、優化服務設施布局等可行性方案,力圖助力滄溝鄉徒步運動產業取得更好發展。
此次調研,實踐團深刻認識到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既需要頂層設計,也離不開在像步道標識更新等“微基建”、“微服務”上的精耕細作。未來,他們將持續關注滄溝鄉特色徒步產業的發展,為當地特色產業優化升級貢獻青年智慧,讓青春在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的廣闊天地中綻放絢麗之花。前路雖長,步履不停,青年一代將繼續用探索的腳步,丈量鄉村發展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