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陽光炙烤著大地,熱浪裹挾著泥土的氣息撲面而來,重慶工商職業學院會計與金融學院“向黨于心實踐于行”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團與“舞韻芳華,實踐筑夢”志愿服務隊的青年們,帶著滿腔熱忱奔赴萬州、開州的鄉野之間。七天時光如指間沙,匆匆流過卻在心底刻下深深印記:紅色場館的莊嚴、鄉鄰臉上的笑意、老兵眼中的堅毅,都成為這段旅程最珍貴的注腳。
紅色場館悟初心信仰之光照前路
7月9日的萬州西山公園,細雨洗去塵埃,庫里申科烈士墓前更顯肅穆。隊員們佇立在墓碑前,聽著講解員講述這位蘇聯飛行員的故事:他不遠萬里來到中國,駕駛戰機與侵略者殊死搏斗,最終用生命守護了這片土地上的安寧。雨絲落在碑前的松柏上,仿佛在訴說跨越國界的大義——愛國從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擔當,這份情懷足以沖破語言與地域的阻隔。
7月12日,萬州江姐紀念館內,一盞昏黃的燈光照亮展柜中那件陳舊的囚衣。隊員們駐足凝視,衣料上的磨損與補丁,仿佛在重現江竹筠在獄中遭受的磨難。“竹簽子釘不穿共產黨員的意志”,曾經在課本里讀到的句子,此刻化作沉甸甸的歷史重量。與雕像對視的瞬間,仿佛能聽見穿透歲月的聲音:堅守信仰或許要付出代價,但總有人愿意為真理昂首挺胸。
7月13日,開州劉伯承紀念館里,一幅展現“軍神”手術場景的畫作讓人屏息。講解員緩緩道來:當年劉伯承眼部受傷,為不影響大腦,拒絕使用麻醉,在手術臺上強忍27刀劇痛,全程未吭一聲。隊員們望著畫中將軍緊抿的嘴角,忽然懂得:所謂英雄,不過是把對祖國的赤誠,看得比自身痛苦更重千鈞。
專業賦能接地氣鄉音傳遞真溫情
7月10日,萬州區的社區廣場上熱鬧非凡。隊員們帶著金融知識“走街串巷”,把反電詐、防詐騙的要點編成方言快板,用“擺龍門陣”的方式給居民們“上課”。“高回報、低風險,多半是陷阱”“陌生鏈接莫點開,驗證碼是命根子”,通俗易懂的順口溜讓大爺大媽們聽得津津有味。大塘邊社區的王婆婆聽完笑著說:“這些娃講得實在,比新聞里的聽得明白!”隊員們這才體會到,把專業知識“翻譯”成鄉音,才能真正走進百姓心里。
當天下午,養老院里傳來陣陣歌聲。隊員們推著輪椅陪老人散步,幫著梳頭發、讀報紙,奶奶拉著隊員的手,跟著哼唱老歌時忽然紅了眼眶:“好久沒人陪我唱歌了。”這一刻,大家忽然明白,志愿服務不用做驚天動地的大事,一句問候、一次陪伴,就能把青春的暖意,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老兵講述崢嶸歲和平二字重千鈞
7月11日,開州區一位94歲的老兵家中,王爺爺翻開泛黃的立功證書,思緒回到戰火紛飛的年代。“那時候行軍,餓了就啃口凍硬的炒面,渴了就抓把雪,可只要號聲一響,誰都往前沖。”被問起是否害怕,老人擺擺手:“怕?但身后就是家和國,退一步都對不起這身軍裝。”送別時,老人顫巍巍站直身子敬了個軍禮,那佝僂卻挺拔的背影,讓隊員們突然懂得:和平從來不是理所當然,而是無數人用堅守換來的安穩。
七天的鄉土之行,是青春與大地的對話,是理想與現實的碰撞。紅色故事教會青年何為信仰,志愿服務懂得如何扎根,老兵的講述更明白肩頭的責任。行囊里裝滿的,是比回憶更珍貴的成長——未來的日子里,這份在鄉土間汲取的力量,會化作腳踏實地的腳步,讓青春在平凡中綻放出滾燙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