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財經大學“陜”耀歌影小分隊——紫陽踏歌行,青春筑鄉魂
循歌而至,心系鄉野
漢水湯湯,秦巴蒼蒼。當鄉村振興的號角在綠水青山間回響,西安財經大學文學院“陜”耀歌影小分隊懷揣著對非遺文化的熱忱與青春的使命,溯流而上,踏入了紫陽——這片民歌與茶香交織的沃土。從當地官方座談的藍圖擘畫,到田間地頭的悠揚采茶調;從耄耋歌者的匠心堅守,到垂髫少年的清亮童聲;從古驛道的茶馬余韻,到文旅融合的創意火花……我們以腳步丈量文化根脈,用鏡頭記錄時代新聲,在紫陽大地上譜寫了一曲探尋、守護與創新的青春交響。
地方搭臺:校地聯袂,共繪振興藍圖
實踐伊始,小分隊便與團縣委展開深度對接。會談桌上,負責人以“民歌為魂、茶業為脈”點題,深情闡釋紫陽文化底蘊與產業發展愿景,殷切期望青年學子發揮創新思維,探索民歌與產業深度融合的新路徑,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動能。當日,“西安財經大學文學院社會實踐基地”的牌匾在紫陽民歌劇團鄭重懸掛,這不僅標志著實踐活動的正式啟幕,更架起了校地深度合作、共謀發展的堅實橋梁,為后續的深入調研奠定了堅實基礎。
產業探源:茶歌共生,荷韻撬動文旅
帶著當地官方的期許,團隊深入蒿坪鎮千畝茶海。指尖采擷嫩芽,唇齒飛出歌謠,《倒采茶》《年年有個三月三》的旋律悠揚婉轉,是茶農勞作的呼吸與情感的流淌,更是紫陽“茶歌一體”千年交融的活態見證。在蒿坪硒園農莊的荷園與茶田,我們見證了民歌賦能鄉村旅游的生動實踐:游客穿梭蓮塘,耳畔縈繞著村民即興演唱的采蓮歌謠。“荷你藕遇”沉浸式的活動,讓傳統文化變得可觸可感,游客采蓮聽曲,村民以歌增收,成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鮮活注腳。
文旅破圈:“開麥”新聲,青春激活古韻
如何讓古老民歌在新時代煥發活力?“開麥吧!茶鄉”茶文旅融合系列活動的成功舉辦就是最好的答案。從春暖到仲夏,歷時三個月的激烈角逐,終于迎來巔峰對決。從17個鄉鎮中角逐出的5個鄉鎮代表隊以文化為筆,在總決賽舞臺繪就紫陽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團隊在紫陽廣場組織現場觀眾、參賽選手家屬齊聲為活動加油。紫陽以茶為媒、以歌為引,撬動茶旅融合新生態。共創“鄉村綜藝+真人秀”,同高校團隊融合,打造原創劇目,用茶香浸潤的守正、漢調回響的傳承、生態抒懷的愿景、破界融合的銳意,共同奏響紫陽鄉村文化振興的磅礴樂章。"文化傳承不是旁觀,而是躬身入局。"帶回的硬盤里封存著茶鄉最滾燙的盛夏,也烙印著青年與千年文脈同頻的證明。
匠心傳承:薪火相傳,守護與創新并行
何耀信老先生以家族六代歌脈為弦,在陜南群峰間撥響了文明的回音。用一生采擷山野天籟,課徒授藝,孫輩稚嫩的嗓音與長輩的蒼茫高腔交織。夏清華老師四十年如一日記錄漢江號子的鏗鏘、茶山小調的纏綿。他視方言為民歌的靈魂,只為鎖住那份原生態韻味。程曉玲老師大膽將粗獷的茶山號子改編成節奏明快的歌舞曲,吸引了上千名青年參與。黃杰老師作為青年傳承人,深諳“守正”與“創新”的辯證。他堅持“以字定音”,將民歌韻律融入流行創作,吸引年輕一代的傳承。民歌藝術家們共同努力編織著紫陽民歌生生不息的生命圖譜。
雛鳳清音:文彥森少年的歌與承諾
在傳承的歲月中,年少的文彥森如一顆耀眼新星冉冉升起。他的童聲宛若“山澗擊玉”,已在省市民歌大賽中嶄露頭角。談及歌唱,他言道:“唱紫陽民歌時特別自豪!它唱的是家鄉的山水、茶園,還有人們的生活,旋律好聽又有意思。”他不僅承載著守護方言棱角,讓山水濤聲永駐曲中的殷切囑托,更被盛贊兼具“泥土芬芳”與“青春朝氣”。面對這沉甸甸的藝術托付與期望,文彥森誓言鏗鏘:“我要一直唱下去,把紫陽民歌唱到更大的舞臺上,讓全世界都能聽見我們家鄉的聲音!”這稚嫩卻堅定的承諾,正是紫陽民歌穿越時空、永續傳承的最強音。
江河不輟,歌耀未來
漢江奔涌,不舍晝夜;茶山疊翠,亙古長青。我們能看見,紫陽民歌的千年血脈,正以無比鮮活的方式,流淌進新時代的脈搏,在青春的接力中澎湃不息。
“陜”耀歌影小分隊的紫陽之行,是一場青春的擔當實踐。我們記錄下五省會館的茶馬古韻,探尋漢調二黃與紫陽民歌的方言共鳴,見證自媒體人以短視頻喚醒沉睡的文化基因;我們將把調研的思考化為“民歌地圖”的藍圖、研學課程的種子、助力發展的建言,從紙面落向希望的鄉土。
歌未歇,行不止。紫陽的每一縷茶香、每一道山梁、每一聲歌謠都在訴說:非遺的永恒生命力,深植于對泥土根脈的忠誠守護,更綻放于向廣闊未來勇敢飛翔的青春翅膀!讓我們以敬畏傳承根骨,以創新開辟通途,讓這源自秦巴漢水的天籟清音,乘時代長風,破萬里云濤,直向星辰大海,唱響更加輝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