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傭見漢風”三下鄉實踐團一行8人來到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開展為期兩天的文化探訪與實踐活動。通過實地參觀、專家訪談、模擬考古等形式,團隊成員深入觸摸漢代歷史脈絡,感受楚漢文化魅力,在實踐中深化對傳統文化傳承的理解。
初見陶俑:解碼漢代軍事與社會圖景 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坐落于云龍區獅子山,是漢代楚王陵的重要陪葬遺存,1984年被發現,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實踐團抵達后,在博物館講解員的帶領下,首先進入一號俑坑展廳。坑內排列整齊的陶俑群瞬間吸引了眾人目光,這些高約40至50厘米的陶俑雖體型小于秦始皇陵兵馬俑,卻以豐富的姿態和細膩的刻畫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
“大家看這些陶俑的發型,有的梳著發髻,有的戴著頭盔,分別對應士兵的不同等級。”講解員指向一排持戟陶俑解釋道,“徐州漢兵馬俑以步兵為主,同時有騎兵、戰車俑,生動還原了西漢早期楚國軍隊的編制情況。”實踐團成員認真記錄,不時俯身觀察陶俑的面部表情與服飾細節。來自大數據專業的王同學發現:“部分陶俑的鎧甲紋路清晰可見,甚至能分辨出甲片的編綴方式,這為研究漢代軍事裝備提供了珍貴實物。

圖表 1 徐州兵馬俑博物館內陶俑 吳怡銘通訊員攝
在陳列館內,團隊重點參觀了“漢代生活”展區。陶制的炊具、農具、樂器等文物,展現出兩千多年前楚地百姓的生活場景。“這個陶倉模型有三層結構,頂部還有通風孔,可見當時的糧食儲存技術已經相當成熟。”講解員介紹說。實踐團成員通過拍攝文物細節、錄制講解音頻,系統收集了漢代社會經濟的相關素材。

圖表 2 徐州兵馬俑博物館內用于農耕的車輪 吳怡銘通訊員攝
深度對話:考古工作者揭秘文物背后的故事
為深入了解文物保護與研究工作,實踐團專訪了徐州漢文化景區考古研究部主任王凱。從事漢墓考古工作20余年的考古專家,向團隊講述了漢兵馬俑的發現歷程:“1984年,當地磚瓦廠取土時意外挖出陶俑碎片,考古隊隨后展開搶救性發掘,共清理出4000余件陶俑,揭開了這座地下軍陣的神秘面紗。”
當被問及漢兵馬俑的歷史價值時,專家強調:“徐州作為西漢楚國都城,其出土的文物反映了當時地方王國的政治、軍事制度。這些陶俑不僅是藝術珍品,更是研究漢代諸侯王國歷史的重要實證。”他特別提到,與秦俑的寫實風格不同,徐州漢俑更注重神態刻畫,“你看這個騎兵俑,嘴角微微上揚,仿佛帶著勝利的自信,這種藝術表達體現了楚文化的浪漫特質。”
針對文物保護現狀,他介紹了博物館的數字化保護項目:“我們運用3D掃描技術對陶俑進行建模,建立了完整的數字檔案,既便于研究,也能減少文物展出時的損耗。”實踐團成員現場觀摩了工作人員使用便攜式掃描儀采集陶俑數據的過程,來自信息安全專業的吳同學感嘆:“科技與考古的結合,讓傳統文化傳承有了更多可能性。”
實踐體驗:模擬考古中感悟文化傳承責任
為增強實踐體驗,博物館為實踐團安排了“小小考古家”模擬發掘活動。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成員們穿戴好防護裝備,在仿制的考古探方內小心翼翼地清理“埋藏”的陶俑碎片。來自信息安全專業的閆同學手持小毛刷,仔細拂去碎片表面的浮土,她表示:“看似簡單的清理工作,實則需要極大的耐心,每一個動作都可能影響文物的完整性,這讓我體會到考古工作者的嚴謹與不易。”
活動中,團隊還嘗試了陶俑修復體驗。在文物修復師的示范下,成員們用特制黏合劑將碎片拼接成型。“這個陶俑的手臂碎片總是對不準,原來修復一件文物要經過清洗、拼接、補配等十多道工序。”參與體驗的安同學說。兩小時的實踐讓團隊成員深刻認識到,每件文物的展出背后,都凝聚著文物工作者的心血。
離開前,實踐團在博物館廣場開展了“漢文化小課堂”活動,向參觀游客分發自主制作的漢俑知識手冊,并通過問答互動普及漢代歷史文化。團隊負責人表示,此次活動不僅加深了對漢文化的理解,更感受到文化傳承的責任,未來將通過線上展覽、校園宣講等形式,讓更多人了解徐州漢俑的歷史價值。
此次“傭見漢風”實踐活動,讓青年學子在實地探訪中觸摸歷史脈絡,在與文物的對話中傳承文化基因。正如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館長所言:“年輕人是文化傳承的主力軍,希望這樣的實踐活動能讓更多人走進歷史、讀懂歷史,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