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8日,大連民族大學文法學院“一路向黔”社會實踐團隊抵達貴州省銅仁市江口縣德旺土家族苗族鄉,開展為期11天的茶產業調研實踐活動。團隊通過深入茶園、走訪農戶、學習茶藝,以實地調研和勞動實踐助力當地茶產業發展。
荒山披綠裝:政策賦能茶產業從無到有 德旺鄉位于武陵山脈腹地,平均海拔800米,云霧繚繞的氣候本是茶葉生長的理想環境,但過去因交通閉塞、技術落后,村民“守著金山餓肚子”。2007年,貴州省“黔茶振興計劃”的春風吹進德旺鄉,政府通過免費發放茶苗、補貼有機肥、建設加工廠等舉措,推動荒山改造。
實踐團隊走訪了茶寨村茶農余光躍,他感慨道:“以前種玉米,一畝地年收入不到500元,現在改種白茶,每畝收益能超6000元。”余光躍指著身后的青山說,“這些茶樹都是‘金葉子’!”在鄉農業服務中心,隊員們了解到,德旺鄉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統一技術標準、品牌銷售,目前全鄉茶葉種植面積達5600畝,帶動1200余戶村民增收,2022年茶產合產值突破1.2億元。
農閑不閑,探索產業新路徑 調研發現,茶園在采茶旺季村民日收入可達150元,但農閑時勞動力閑置問題突出。為此,團隊建議多措并舉盤活資源:一方面可結合當地苗族"四月八"等特色節日開發茶旅體驗項目,同時利用茶廠閑置期開展茶藝、電商培訓,幫助村民轉型;另一方面可延伸產業鏈,引入茶食品、茶化妝品等精深加工,提升夏秋茶利用率,讓茶產業真正實現"四季有活干"。
田間勞動,體驗茶農艱辛 7月21日清晨,隊員們跟隨茶農黎師傅走進茶園,學習除草、松土、施肥等技術。“淺耕保墑要掌握2-3厘米深度,太深傷根,太淺沒效果。”隊員們學著他的樣子,彎腰在茶樹間穿梭。汗水很快浸透了后背,指尖沾滿泥土的芬芳。不知何時,幾位苗族阿姐也加入了勞作的隊伍。休息時,她們唱起悠揚的苗歌,歌聲像山澗清泉般流淌。雖然聽不懂歌詞,但隊員們不約而同地跟著節奏輕輕搖擺。陽光下,不同民族的笑臉一樣燦爛,歌聲在山谷間回蕩,驚起一群飛鳥。這一刻,語言不再是隔閡,茶香與歌聲成了最動人的紐帶。
文化賦能,助力茶產業升級 7月25日,團隊來到茶藝館學習茶道文化。茶藝老師趙璐屹從陸羽《茶經》講起,手指輕撫茶席上的白茶:"德旺鄉的白茶,芽頭肥壯,白毫顯露,就像穿著銀紗的苗家姑娘。"她嫻熟地溫杯燙盞,一邊演示一邊解說,"看這茶葉在水中舒展,先浮后沉,就像鄉村振興的過程,需要沉淀和耐心。"
隊員們屏息觀察,只見晶瑩的玻璃杯中,茶芽緩緩下沉,湯色漸漸透出琥珀般的光澤。輪到實踐時,隊員李佳霓緊張得手抖,趙老師輕聲鼓勵:"別急,泡茶要心靜。"漸漸地,茶香在室內彌漫開來。窗外蟬鳴陣陣,室內茶韻悠悠,這一刻,大家真切感受到了茶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產業發展的無限可能。

此次實踐讓隊員們深刻體會到鄉村振興的不易。正如隊長吳一姍所說:“只有真正走進田間地頭,才能理解茶農的付出,也更能明白鄉村振興的意義。”期待未來有更多年輕人帶著德旺的茶香、故事與茶藝傳承,繼續在鄉村振興路上“一路向黔”,讓青春之花綻放在更廣闊的鄉土沃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