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脈智聯,梅韻鄉傳:黃梅戲非遺文化的青春探尋之旅——“戲脈智聯·梅韻鄉傳——非遺戲曲智能化實踐計劃”實踐紀實
在文化傳承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的時代浪潮下,2025年7月5 日,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一群懷揣著對非遺文化熱忱的青年學子,踏上了探尋黃梅戲魅力的征程。“戲脈智聯·梅韻鄉傳——非遺戲曲智能化實踐計劃”實踐團隊,以青春之名,赴一場與黃梅戲的千年之約,在安徽這片孕育了無數文化瑰寶的土地上,用腳步丈量黃梅戲的歷史厚度,用科技賦能非遺傳承的未來之路。
溯源:于博物館中觸摸黃梅戲的歷史脈絡
實踐的第一站,團隊來到了中國黃梅戲博物館。剛踏入博物館,古樸典雅的氛圍便撲面而來。在講解員的引領下,團隊成員們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黃梅戲誕生之初的歲月。
博物館內,一件件珍貴的文物靜靜陳列,無聲卻有力地訴說著黃梅戲的發展歷程。從早期黃梅戲藝人使用的簡陋戲服,到后來精致華美的行頭;從最初粗糙的樂器,到如今音色醇厚的專業器具,每一件展品都承載著黃梅戲的記憶。團隊成員們駐足凝視,仔細聆聽著講解員的介紹,從黃梅戲的起源、發展,到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每一個知識點都讓大家對黃梅戲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在多媒體展示區,成員們戴上耳機,沉浸在黃梅戲經典唱段的世界中。婉轉悠揚的唱腔,如泣如訴的旋律,讓大家深深陶醉。通過互動體驗項目,成員們還嘗試了黃梅戲的簡單唱腔和身段表演,親身感受黃梅戲獨特的藝術魅力。這一刻,大家不再僅僅是旁觀者,而是成為了黃梅戲藝術的參與者,在實踐中拉近了與非遺文化的距離。
對話:與黃梅戲大師共話傳承與創新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黃梅戲的現狀與未來,團隊成員們有幸與多位黃梅戲藝術家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在交流會上,藝術家們分享了自己多年來從事黃梅戲表演和傳承的心得與感悟。
一位從業數十年的老藝術家深情地回憶道:“黃梅戲是我們安徽的文化瑰寶,它承載著幾代人的情感和記憶。在過去,黃梅戲是人們茶余飯后的主要娛樂方式,田間地頭、街頭巷尾,處處都能聽到黃梅戲的歌聲。”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娛樂方式日益多元化,黃梅戲面臨著觀眾流失、傳承困難等問題。老藝術家們的話語中,流露出對黃梅戲未來的擔憂,但同時也充滿了對青年一代的期望。
青年藝術家們則從創新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們認為,黃梅戲要在新時代煥發生機,必須與時俱進,融入現代元素。例如,在劇本創作上,可以結合當下的社會熱點和年輕人的審美需求,創作出更具時代感的作品;在表演形式上,可以借鑒其他藝術形式的優點,豐富黃梅戲的表現手法。同時,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推廣,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黃梅戲。
團隊成員們認真傾聽著藝術家們的分享,并不時提出自己的疑問和想法。在思想的碰撞中,大家對黃梅戲的傳承與創新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成員們紛紛表示,要將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與黃梅戲的傳承相結合,為非遺文化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緬懷:在嚴鳳英紀念館追思藝術大師
嚴鳳英紀念館是團隊實踐的重要一站。踏入紀念館,一股莊嚴肅穆的氣息便縈繞在成員們身旁。館內陳列著大量關于嚴鳳英的珍貴史料,從她早期的演出劇照,到她使用過的戲服、頭飾,每一件物品都仿佛在訴說著這位黃梅戲大師的藝術人生。
嚴鳳英是黃梅戲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她的表演細膩傳神、質樸生動,將黃梅戲的藝術魅力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她塑造的眾多經典角色,如《天仙配》中的七仙女、《女駙馬》中的馮素珍等,至今仍被廣大觀眾所熟知和喜愛。通過觀看館內的影像資料,團隊成員們再次領略了嚴鳳英精湛的表演技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她的唱腔婉轉悠揚、韻味十足,每一個音符都仿佛蘊含著無盡的情感;她的身段優美靈動、恰到好處,將角色的內心世界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紀念館的留言簿上,團隊成員們紛紛寫下了自己的感悟。大家表示,嚴鳳英對黃梅戲的執著追求和卓越貢獻,將永遠激勵著后來者為黃梅戲的傳承與發展而努力奮斗。她的藝術精神是黃梅戲的寶貴財富,值得每一個人去學習和傳承。
探索:用科技為黃梅戲傳承插上翅膀
在與藝術家們交流的過程中,團隊成員們深刻認識到,科技是推動非遺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力量。為此,團隊結合自身的專業優勢,開展了一系列以科技賦能黃梅戲傳承的實踐活動。
團隊成員們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黃梅戲的經典唱段進行了分析和處理。通過提取唱腔中的旋律、節奏等特征,建立了黃梅戲唱腔數據庫。這一數據庫不僅可以為黃梅戲的教學和研究提供便利,還可以為人工智能生成黃梅戲新作品提供素材。
同時,團隊還開發了一款黃梅戲互動學習APP。這款APP集黃梅戲教學、欣賞、交流于一體,用戶可以通過APP學習黃梅戲的唱腔、身段等基本技巧,欣賞經典的黃梅戲作品,還可以與其他黃梅戲愛好者進行交流互動。APP還設置了智能評分功能,用戶在練習黃梅戲唱段時,系統可以根據用戶的演唱情況進行實時評分,幫助用戶提高演唱水平。
此外,團隊成員們還利用虛擬現實(VR)技術,打造了一個沉浸式的黃梅戲體驗空間。用戶戴上VR設備,仿佛置身于黃梅戲的舞臺之上,可以近距離觀看演員的表演,感受黃梅戲的獨特魅力。這一創新的體驗方式,為黃梅戲的傳播和推廣開辟了新的途徑。
黃梅戲藝術中心是團隊實踐的最后一站,也是黃梅戲傳承與發展的重要陣地。藝術中心外觀現代大氣,內部設施先進完善,是黃梅戲演出、交流和培訓的重要場所。在這里,團隊成員們觀看了一場精彩的黃梅戲演出,演員們精湛的表演和優美的唱腔,讓大家再次感受到了黃梅戲的藝術魅力。
通過與藝術中心的工作人員交流,團隊成員們了解到,藝術中心不僅承擔著黃梅戲的演出任務,還積極開展黃梅戲的普及和推廣工作。例如,定期舉辦黃梅戲培訓班,為廣大黃梅戲愛好者提供學習和交流的平臺;開展進校園、進社區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黃梅戲。
展望:讓黃梅戲在新時代綻放光彩
通過這次實踐活動,“戲脈智聯·梅韻鄉傳——非遺戲曲智能化實踐計劃”實踐團隊的成員們收獲頗豐。他們不僅深入了解了黃梅戲的歷史文化和藝術魅力,還將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應用到了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為黃梅戲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實踐團隊的指導老師表示:“這次實踐活動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嘗試,它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有機結合,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黃梅戲,讓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黃梅戲作為中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在新時代,我們要以創新的思維和科技的力量,推動黃梅戲的傳承與發展,讓這朵藝術之花在中華大地上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同時,我們也希望更多的青年學子能夠加入到非遺文化傳承的行列中來,用青春的力量守護文化根脈,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戲脈智聯,梅韻鄉傳”,這不僅僅是一個實踐計劃的名稱,更是一群青年學子對非遺文化的承諾與擔當。相信在他們的努力下,黃梅戲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必將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





(文:程娣/圖:程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