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品新生” 調研隊探尋農產振興多元路徑
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為農產品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7 月以來,南京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農品新生” 鄉村振興調研隊,先后奔赴廣西百色、南寧、玉林容縣及江蘇無錫等地,圍繞特色農產品與科技、文化的融合發展展開實地調研,解鎖農產品 “新生” 的多樣密碼。
百色:地理標志領航,科技鋪路助農拓市場

圖1為團隊成員與工作人員在農科院大門合影。(黃詩怡 供圖)
7 月 24 日,調研隊首站走進百色市農業科學研究所。作為全國重要的 “南菜北運” 基地,百色 2024 年蔬菜產量達 350 萬噸,依托地域優勢培育出芒果、德保臍橙等五種地理標志產品,形成集群效應,為品牌化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在科研育苗基地,智能化溫控系統、精準灌溉設備等先進技術的應用,讓隊員們直觀感受到科技對農業的變革力。工作人員介紹,科學育苗方法不僅提高了幼苗成活率,還縮短了生長周期,為后續大規模種植提供有力保障。
調研中,團隊重點關注了當地探索的 DTC 品牌模式。盡管面臨農產品質量標準不一、冷鏈物流薄弱等挑戰,但政府正通過統一標準、完善冷鏈、培育電商人才等舉措積極破解,推動 “實驗室成果” 轉化為 “田間效益”,助力農民增收。
南寧:壯錦非遺賦能,農藝融合繪綠色畫卷

圖2為周廠長與調研隊成員韋可明在經典壯錦作品前的合影。(韋可明 供圖)
7 月 23 日,調研隊來到南寧市工藝美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探訪壯錦與農產品的共生發展。壯錦作為中國四大名錦之一,依托廣西占全國 60% 的蠶絲產量優勢,2024 年建成全真絲壯錦生產線,以 100% 桑蠶絲替代傳統棉麻經線,攻克絲線易斷難題,實現本地桑蠶資源與傳統工藝的深度結合。
綠色工藝讓農產品價值進一步延伸。廣西作為全國最大桑蠶基地,超百萬畝桑園實現 “一桑兩用”,桑葉除養蠶外,還是天然染料的重要來源;黃梔子、紅藍草等鄉村植物,為壯錦染上豐富色彩。目前,工美院正與高校合作深化植物染技術,讓 “從農田到染缸” 的綠色鏈條更完善。
無錫:科技引領轉型,農博園搭建城鄉融合橋

圖3為調研隊成員在無錫現代農業博覽館門口的照片。(徐天語 供圖)
7 月 24 日,調研隊走進無錫現代農業博覽園,感受現代農業的發展活力。占地一平方公里的園區內,無土栽培的生菜、智能溫室的熱帶花卉、物聯網監測的土壤數據,顛覆了隊員們對傳統農業的認知。農博園不僅是農業科技的展示窗口,更是產業融合的重要平臺。通過農產品展銷、農業科普、休閑觀光等多元業態,帶動周邊經濟發展,為當地居民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在農業科技研發基地,科研人員通過基因測序等技術培育優良品種,讓 “實驗室成果” 不斷轉化為產業效益。
容縣:沙田柚為核,科技文化共促產業升級

圖4為調研隊成員在廣西農業科學院玉林分院前的合影。(陳秋麗 供圖)
7 月 23 日,調研隊抵達玉林市容縣,聚焦沙田柚產業發展。容縣獨特的紅壤與沙壤土壤條件及氣候環境,孕育出 “容蜜柚”“容香柚” 等核心品種,年產值超 20 億元,成為鄉村經濟的重要支撐。在沙田柚王園,科技與傳統的融合隨處可見。精準灌溉、土壤傳感器等技術提升了種植效率與果實品質;而古法種植技藝、柚皮糖制作工藝等,為產業增添了文化厚度。
在產業升級方面,容縣探索出多元路徑。特級果采用傳統釉彩陶罐包裝,融入地域文化符號;電商平臺與合作社統銷結合,拓寬銷售渠道,讓小農戶有效抵御市場風險,形成了 “生產 - 加工 - 銷售 - 文化體驗” 的完整產業鏈。
此次調研,讓隊員們深刻認識到,科技為農產品產業發展提供了效率支撐,文化則賦予其獨特的內涵與價值。科技與文化的雙輪驅動,正為農產品產業振興插上翅膀,助力鄉村振興邁向新臺階。
通訊員:高美琦 徐天語 韋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