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漢兵馬俑的歷史文化內涵,推動漢代文明的保護與傳播,2025年6月29日至6月30日,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俑見漢風"社會實踐團隊赴江蘇省徐州市漢兵馬俑博物館,開展為期2天的文化調研活動。這支由8名本科生組成的跨學科團隊,在孟薇老師的指導下,通過"文獻考據+田野調查+數據建模"的創新模式,深度挖掘漢代兵馬俑的歷史文化價值。
在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時代語境下,團隊緊扣《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中 “讓文物活起來” 的政策導向,針對漢兵馬俑歷史文化內涵挖掘碎片化、傳播形式單一化的問題,提前構建系統調研體系。
“俑見漢風”團隊負責人閆青春同學介紹:"我們整合了信息安全、大數據等專業優勢,設計包含六大維度的《漢兵馬俑文化認知調查問卷》,系統分析公眾對漢代軍事制度、陶俑工藝等認知現狀。"調研期間,團隊累計訪談博物館專家12人次,回收有效問卷300余份,采集影像素材10GB,為漢代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奠定基礎。

圖一為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安麗娜供圖
實地調研,才能三維聯動,探尋到漢俑的魅力;沉浸觀展,才能更好的觸摸歷史脈絡
。在博物館講解員的引導下,團隊成員系統參觀了漢兵馬俑坑遺址及配套展廳。從排列整齊的步兵俑、騎兵俑,到神態各異的官吏俑、樂舞俑,成員們詳細記錄陶俑的服飾紋樣、兵器形制與陣型布局,直觀感受漢代軍事編制與社會等級制度。“這些陶俑雖歷經兩千余年,仍能從細節中窺見漢代工匠的精湛技藝。”團隊成員吳怡銘在參觀筆記中寫道。

圖二為漢兵馬俑坑文化地層的介紹,邵帥程供圖
“俑見漢風”團隊還對專家進行深度訪談,挖掘漢兵馬俑的文化肌理。團隊通過與博物館考古部主任進行座談,重點了解了漢兵馬俑的發掘歷程、陶土來源與燒制工藝。據介紹,徐州漢兵馬俑采用模塑結合、分段燒制的技法,部分陶俑面部細節為手工雕琢,展現出 “千人千面” 的藝術特點。此外,專家還解析了陶俑陣型與漢代諸侯國軍事防御體系的關聯,為團隊研究提供新視角。

圖三為專家所講解的原磚瓦廠取土坑痕跡,程顏供圖
為了了解大眾對漢兵馬俑的認知,在博物館內外,團隊成員向不同年齡段參觀者發放問卷。數據顯示,83% 的受訪者知曉漢兵馬俑的考古價值,但僅 31% 能準確描述其與秦兵馬俑的差異。針對這一認知斷層,團隊計劃在后續宣傳中強化 “地域特色” 與 “時代對比” 兩個維度。
調研期間,團隊同步推進成果轉化工作。媒體宣傳組的程顏、吳怡銘同學拍攝了100余張現場照片;材料整理組的邵帥程認真將訪談實錄與文獻資料匯編成冊,為后續調研報告撰寫積累素材。。
此次調研不僅填補了團隊對漢兵馬俑工藝細節與歷史語境的認知空白,更為文化傳播提供新思路。“以青春之力,傳漢風文脈”,“俑見漢風”團隊計劃通過兩項舉措擴大影響:撰寫 3 篇深度新聞稿投遞至校園媒體及地方文化平臺;在淮北師范大學校園內舉辦 “漢俑文化進校園” 主題報告,讓更多學子感受漢代文明的魅力。
“保護文化遺產不是終點,而是傳承的起點。” 團隊負責人閆青春表示,后續將持續深化調研成果,探索 “數字化 + 文化傳播” 的創新路徑,讓千年漢俑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