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活水流淌,映照鄉村新顏。7月10日至12日,湖南工商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治水七星隊”深入長沙市望城區白箬鋪鎮黃泥鋪村、靖港鎮楊家山村及茶亭鎮西湖寺村,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聚焦金融賦能農村污水治理,探索生態振興路徑。
(圖1:圖為“治水七星隊”出發時在湘江樓前合影) 一線把脈:資金困局成污水治理瓶頸。在望城區白箬鋪鎮黃泥鋪村,調研團隊發現當地污水管網建設資金90%依賴財政撥款,年運維資金缺口達20萬元。白箬鋪鎮污水處理廠技術負責人向調研團隊介紹道:“污水處理廠噸水處理成本達1.2元,500噸/日處理規模初期投入超800萬元。”最終調研顯示,當前鄉村污水治理存在三大痛點:財政依賴度過高、村民付費機制不健全、社會資本參與度近乎空白,可持續治理模式亟待突破。
金融賦能:創新工具破解資金難題。針對這一困局,團隊在望城區靖港鎮楊家山村村委會提出“財政引導+市場運作”的多元融資方案:通過綠色信貸降低建設融資成本,以污水處理收益權質押吸引社會資本,引入環境保險分擔運維風險。團隊實地考察了當地魚塘水質改善情況。養殖戶說:“自從水質改善后,魚塘發病率降低,去年增收近5000元。”環境效益與經濟回報的正向循環,為金融工具介入提供了現實基礎。
(圖2:圖為“治水七星隊”與靖港鎮楊家山村村委會干部合影) 知識下沉:金融宣導破除認知壁壘。團隊還在茶亭鎮西湖寺村開展金融知識宣講,將專業術語轉化為村民易懂的"效益賬"。“花錢要明明白白!”李大叔的話推動設計透明監管。村委會負責人感慨:“宣講讓村民從‘怕花錢’變‘愿付費’,金融知識成了治水合力。”
(圖3:圖為“治水七星隊”在西湖寺村醫務室進行農村污水處理的宣講) 調研成果:構建可持續治理新范式。三日間,團隊走訪三鎮三村,回收有效問卷23份,系統提出“財政撬動、金融跟進、村民共治”的治理邏輯。下一步將重點完善三大機制:明確綠色信貸操作路徑、規范收益權質押流程、優化差異化收費體系。當金融活水精準滴灌治理末梢,這群來自湖南工商大學的青年學子正用專業智慧,為鄉村振興的綠色發展探索新路,以青春之我踐行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擔當。
(通訊員:李美君 攝影:許心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