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劉昱含)紅色基因是流淌在民族血脈中的精神密碼,而南華大地上的紅色故事,正通過一代代人的講述與傳承煥發新的生機。7月8日,東南大學“電織云夢”支教團走進沙橋鎮,開展紅色文化調研活動,在歷史的回響聲中,感悟長征精神,播種紅色火種。東南大學“電織云夢”支教團長期致力于鄉村振興與紅色文化傳播。此次沙橋之行,團隊通過調研、宣講與文藝活動,推動紅色教育潤澤童心,助力革命老區精神傳承。
圖為支教團黨員成員的合照。禹博燁 供圖。
陳列館里憶崢嶸:一枚銀調羹背后的軍民深情 清晨,支教團成員懷著崇敬之心踏入沙橋鎮陳列館。館內,泛黃的照片、斑駁的文物和詳實的文字資料,將1936年紅二軍團途經沙橋的往事娓娓道來。講解員楊苑動情地講述了賀龍元帥的故事:行軍途中,賀龍與妻女借宿村民家中,臨別時留下銀調羹作為紀念;面對老鄉送來的雞蛋,他堅持寫下“革命勝利后一定償還”的紙條,嚴守紀律的同時溫暖了百姓的心。“這些故事展現了紅軍‘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作風,也是沙橋紅色文化最獨特的印記。”楊苑說道。
圖為支教團成員采訪講解員楊苑。馬思蕊 供圖。
據楊苑介紹,沙橋鎮近年來深挖紅色資源,通過拍攝宣傳片、組織師生參觀等形式,將賀龍的故事融入青少年教育。去年,以“雞蛋與紙條”為題材的短片在社交媒體引發熱議,學生們從中深刻體會到紅軍在困境中仍心系家國的堅韌品格。
歌聲嘹亮傳薪火:童心向黨筑夢未來 午后,支教團攜手南華縣雨露中心學校的孩子們走進紅色文化中心。志愿者們以一首《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點燃現場,孩子們昂首挺胸,用稚嫩而堅定的歌聲唱響“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白族女孩小楊的紅領巾隨風輕揚,她笑著說:“老師告訴我,紅領巾是紅旗的一角,要珍惜!”志愿者們還通過互動游戲、故事會等形式,讓孩子們在寓教于樂中理解紅色精神的內涵。
圖為大合唱后小學生們與支教團成員們的合照。禹博燁 供圖
紅色基因永傳承:從歷史中汲取奮進力量 沙橋鎮陳列館的建立,凝聚著當地弘揚長征精神的決心。調研小組通過對講解員楊苑的繼續采訪獲知,2022年,鎮政府通過多方籌資五十余萬元建成展館,將紅軍留下的“三千草鞋”,“十五雙球鞋”等實物轉化為生動的教材。并且為了促進精神文化傳播的普及度,針對不同受眾,講解員會靈活地調整內容:為學生講述軍民魚水情的感人故事,對黨員干部則結合八項規定和黨紀學習,深化紅色精神的時代價值。
圖為調研小組在沙橋鎮陳列館前的合照。馬思蕊 供圖
不論是從學校的每日晨讀鐘,還是從上學路上隨處可見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抑或是從一群闖入他們生活只有幾天的支教團的哥哥姐姐那里學會的《南泥灣》和《我的祖國》,對孩子們來說,“繼承革命前輩的光榮傳統”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分享給同學的半塊橡皮,是扶起跌倒同學的雙雙小手。本次的紅色實踐活動旨在將厚重的歷史變成孩子們可親的榜樣,那鮮紅的血脈,便真正在他們的身體里延續下去……
活動尾聲,支教團成員感慨道:“紅色文化不僅存在于展柜中,更藏在講解員顫抖的尾音里、孩子們閃亮的眼眸中。它提醒我們,每一次俯身傾聽歷史,都是對未來的鄭重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