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9-18 關注:
來源:冀濤
當歷史的風煙掠過盧溝橋的石獅,當歲月的刻刀在南京城墻留下斑駁淚痕,當西南聯大的舊址里仍回蕩著“千秋恥,終當雪”的悲壯歌聲,抗戰精神早已超越了時空的界限,化作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新時代青年的血脈中奔涌。它不是博物館里泛黃的照片,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鉛字,而是需要我們用青春去激活、用行動去詮釋的生命力量。
抗戰精神的核心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擔當,這種擔當在新時代被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當年,西南聯大的師生在炮火中堅持教學,用算盤打出原子彈的理論數據;南洋機工穿越滇緬公路的死亡線,用生命運輸抗戰物資。今天的青年,雖無需面對槍林彈雨,但同樣站在時代的關口——科技競爭的賽場、文化交流的戰場、鄉村振興的沃野,處處都是需要擔當的疆域。當芯片技術被“卡脖子”時,科研青年在實驗室里通宵達旦的身影,何嘗不是對“科技救國”精神的傳承?當傳統文化遭遇解構時,非遺傳承人在短視頻平臺上的創新演繹,何嘗不是對“文化興邦”理念的踐行?家國擔當從未遠去,它只是從“保家衛國”的具體行動,轉化為“強國有我”的自覺追求。
抗戰精神的底色是“萬眾一心,共御外侮”的團結力量,這種力量在多元共生的今天更顯珍貴。回望歷史,從臺兒莊戰役中川軍與桂軍的并肩作戰,到南洋華僑毀家紓難的捐款潮,從知識分子“筆當槍”的吶喊,到工人階級“罷工救國”的抗爭,團結從來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具體到每一雙手的相握、每一顆心的共鳴。今天的青年成長于個性化表達的時代,但更需要明白:個人的理想只有融入集體的洪流,才能激蕩出更大的浪花。當河南暴雨肆虐時,青年救援隊用皮劃艇搭建的“生命之舟”,當重慶山火蔓延時,摩托車少年用頭燈照亮的“防火長城”,當鄉村振興中,返鄉青年與留守老人共同培育的特色產業,都在詮釋著新時代的團結密碼。這種團結不是整齊劃一的步調,而是尊重差異的包容;不是盲目從眾的跟風,而是目標一致的協同。它需要我們在網絡空間里理性發聲,在現實社會中主動擔當,在價值碰撞中堅守底線,讓“團結”從歷史記憶轉化為現實行動。
抗戰精神的靈魂是“百折不撓、愈挫愈勇”的堅韌品格,這種品格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今天尤為必要。這種堅韌,是楊靖宇在冰天雪地中與敵人周旋五晝夜,是趙一曼在獄中寫下《濱江述懷》的從容,是無數無名戰士在戰壕里用最后一顆子彈堅守的信念。今天的青年,或許不會經歷生死考驗,但同樣需要面對生活的“持久戰”——考研失利后的重新出發,職場挫折中的自我調整,創業路上的資金困境,每一個挑戰都是對堅韌品格的淬煉。當“躺平”“擺爛”成為部分青年的口頭禪時,真正的堅韌是像“北斗團隊”那樣,用26年攻克核心技術;是像“天眼”工程師那樣,在深山堅守十余年;是像無數創業者那樣,在失敗中尋找轉機。這種堅韌不是固執的堅持,而是智慧的調整;不是麻木的忍受,而是積極的突破。它教會我們:真正的強者,不是沒有眼淚,而是含著眼淚繼續奔跑。
抗戰精神的升華是“和合共生、以戰止戰”的和平追求,這種追求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今天更具現實意義。今天的青年,生長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時代,更應理解:和平不是孤立主義的自我保護,而是開放包容的互利共贏;不是零和博弈的弱肉強食,而是合作共贏的共同發展。當我們在國際學術會議上用流利英語講述中國故事,當我們在海外社交平臺用創意視頻傳播中國文化,當我們在“一帶一路”項目中與外國青年攜手合作,都是在踐行新時代的和平理念。這種踐行,需要我們有“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胸懷和“各美其美,天下大同”的智慧。
站在兩個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新時代青年與抗戰精神的對話,本質上是與民族靈魂的對話。這種對話,不需要刻意的儀式,而需要日常的踐行;不需要空洞的口號,而需要具體的選擇。它終會以時光為筆、以行動為墨,寫下這樣的注腳:一個民族的脊梁,從不因暫時的踉蹌而折斷,真正的強大在于跌落深淵時仍能以星火重燃希望,于廢墟之上挺立成新的豐碑;一個青年的成長,從不在順境中顯影,真正的成熟恰在于穿越迷霧時仍能聽見內心的鼓點,于十字路口校準理想的坐標。這坐標的盡頭,是五千年文明與現代中國交織的璀璨星河,是十四億人共同奔赴的復興圖景;這鼓點的韻律,是黃土里埋藏的忠魂在低語,是長江水奔涌的熱血在沸騰,是抗戰精神穿越時空的回響,永遠激蕩在代代相傳的基因里。(冀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