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風裹挾著夏的熱忱,浙江農林大學風景園林與建筑學院暑期服務鄉村振興實踐團踏上了前往杭州安吉景溪村的旅程。從7月10日到13日,四天的實踐時光,讓我們在鄉野間讀懂了鄉村振興的重要樞紐,在泥土芬芳中收獲了屬于青春的成長與感悟,在家常便飯中窺見了人們生活的感情冷暖。
初到景溪村,本以為會是撲面而來的是白墻黛瓦、蜿蜒的鄉間小路,而實際上是淅淅瀝瀝的流淌溪水還有村民臉上淳樸溫暖的笑容。曾經只在政策文件中看到的“鄉村振興”,此刻化作了觸手可及的鮮活圖景。我們帶著一點點有關于鄉村振興的思想創新走進村戶,聽村干部講述村莊從“臟亂差”到“綠富美”的蛻變故事。
在與村干部的座談中,我們深切感受到基層工作者的擔當與智慧。他們說,鄉村振興不是“涂脂抹粉”的表面功夫,而是要實實在在解決村民的急難愁盼。從完善基礎設施到盤活閑置資源,從發展特色產業到培育鄉風文明,每一項舉措都凝聚著“以人民為中心”的初心。我們跟著村干部巡查竹林、走訪村部,看著標準化種植的竹林在陽光下挺直腰桿,聽著負責人介紹“合作社+林戶”的增收模式,才真正理解“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的深刻內涵。
實踐中最勵志的,是景溪村人身上那股不服輸的精氣神。有這樣一位和我們同學校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告訴我們,起初家人不理解他放棄城市工作回鄉養竹,但他用科學種植技術提高了竹林品質,還連同竹林下空地利用起來發展林下經濟產業,帶動周邊農戶增收,如今成了村里的“致富領導人”。在他的故事里,我們看到了青春與鄉村的雙向奔赴,更明白了鄉村振興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奮斗。
離別時,再看景溪村,夕陽為村莊鍍上金邊,晚風送來陣陣茶香。這四天的實踐讓我們明白,鄉村振興從來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無數人用汗水澆灌出的希望之花。作為農林院校的學生,我們肩負著服務“三農”的使命,景溪村的實踐經歷讓我們更加堅定: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未來,我們要把課堂所學融入鄉村大地,用青春力量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讓更多像景溪村這樣的村莊,在新時代的陽光下綻放更美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