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土調研中觸摸成長脈絡
發布時間:2025-09-16 關注:
來源:周雅欣
參與景溪村閑置空間改造暑期社會實踐,從文獻梳理到田野調查,每一步都讓我對鄉村振興有了深刻認知,也實現了自我成長的跨越。
最初接觸文獻分析,面對海量鄉村改造資料,我學會在繁雜信息中提煉邏輯,明白理論是實踐的基石。當走進景溪村,田野調查的塵土與煙火,讓我真切觸摸到鄉村的肌理。閑置農房的斑駁墻壁、村民講述中的無奈與期待,都不再是冰冷的數據,而是亟待被傾聽的真實需求。集體訪談時,不同身份村民的聲音交織,我懂得了換位思考——村委會干部關注規劃落地,產權人糾結收益保障,普通村民在意生活改變,這些多元訴求,讓我明白鄉村改造需平衡各方,絕非紙上談兵。
問卷調研是場耐心考驗。設計問卷時,反復打磨問題,力求精準捕捉需求;發放回收中,遭遇拒絕、面對無效問卷,卻也在溝通里收獲信任。數據處理階段,SPSS軟件的冰冷數字,經分析轉化為村民的真實畫像,讓我深知量化研究能為決策錨定方向。專家征詢環節,聆聽不同領域見解,我看到理論與實踐碰撞的火花,明白專業協作能讓方案更具生命力。
這段實踐,讓我跳出學術書齋,理解“腳踏實地”的分量。鄉村振興不是宏大概念,而是無數細節的堆砌——是閑置空間里能留住鄉愁的改造,是村民臉上因產業激活泛起的笑意。我也學會了團隊協作,不同專業同學互補短板,為共同目標熬夜研討。挫折與收獲并行,它讓我懂得,學術研究要扎根現實,青春力量該融入鄉土振興浪潮。
暑期實踐已落幕,但對鄉村的關注、對調研的熱愛,將持續生長。未來,我愿帶著這份熱忱,繼續以專業視角賦能鄉土,讓論文寫在大地上,讓青春在鄉村振興中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