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當許多人選擇奔赴人海、涌向熱門景區之時,我和團隊成員卻反其道而行,走進了安吉報福鎮的景溪村,開啟了一段與竹為伴的鄉村振興實踐之旅。這里沒有喧囂的人潮,只有綿延的竹海;沒有千篇一律的商業街,只有靜謐的村落和等待喚醒的老屋。我們帶著設計的工具與思考,在這片竹鄉深處,展開了一場鄉村活化實踐。
設計方案的誕生并非一蹴而就。最初,面對村中閑置的民居,我們提出了“竹楔”的概念——希望像傳統的竹楔一樣,以輕柔而精準的方式介入鄉村肌理,連接傳統與現代,激活空間與產業。然而,理想中的方案在現實中不斷接受考驗:如何讓竹材的運用既體現文化特色又符合建造實際?如何讓植入的功能既創新又契合村民需求?在一次次實地測量、與村民座談、與工匠探討后,我們逐漸找到了答案。
方案從最初的概念深化為“一屋一院一竹林”的可實施體系:保留老屋主體結構,以輕介入的竹材構造營造新空間;院落通過竹裝置劃分功能區域,支持展覽、市集、交流等多元場景;竹林則成為自然課堂與休閑體驗的延伸。每一處設計都在地與竹鄉的語境對話,每一處細節都在回應真實的需求。
回顧這段實踐,我常常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有溫度的鄉村建設?景溪村給了我答案——它不是設計師孤芳自賞的創作,而是一場基于土地、基于人、基于文化的共建。鄉村振興,不是把城市模式復制到鄉村,也不是把鄉村變成迎合外人的布景,而是要讓鄉村成為更好的自己。就像竹子生長那樣,從容而堅定,有節而有度。這個夏天,我們不去人海去竹鄉,或許正是因為在這里,我們更能看清來路,也更能讀懂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