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為楔,共筑景溪村空間新生
發布時間:2025-09-16 關注:
來源:劉方琴
這個夏天,我作為團隊的一員,深入安吉縣景溪村下陰山片區,參與閑置空間改造與業態激活項目,這段為期兩月的實踐經歷,不僅是專業知識的落地試煉,更是對鄉村振興“在地性”與“創新性”的深度體悟。
初到景溪村時,下陰山的閑置民居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潛力與困境并存”——三開間的老房子帶著獨立庭院與屋后竹林,青磚黛瓦間仍能看見90年代鄉村生活的印記,卻因年久失修、功能脫節淪為閑置空間;周邊雖有漂流景與民宿集群,卻因缺乏特色業態串聯,游客“來了就走”,村民也難從旅游發展中獲得更多收益。這讓我想起前期研讀“原型—觸媒”機制論文時看到的觀點:傳統村落的更新不該是“博物館式凍結”,也不該是“盲目商業化改造”,而要在原型基礎上找對“激活點”。我們團隊的首要任務,就是為這片閑置空間找到屬于景溪村的“激活密碼”。
在村委的協助下,我們走訪了十余戶村民,逐漸摸清了景溪村的“家底”:這里的竹資源不僅是生態資產,更是承載鄉土記憶的文化符號,但長期停留在初級加工階段;村民有參與鄉村發展的意愿,卻缺乏專業指導與運營思路。結合“留筠?竹生”項目“竹楔補闕”的核心理念,我們決定以“竹”為核心原型,將閑置民居轉化為填補村落業態缺口的“觸媒載體”——主屋承載研學與手作功能,庭院串聯活動場景,竹林延伸生態休閑體驗,形成“一屋一院一竹林”的空間體系。
方案設計階段,團隊的協作讓我格外觸動。我們既要緊扣“以竹代塑”的可持續理念,用竹編幕墻、竹制操作臺替代現代材料,保留民居坡屋頂、木構架等原型要素;又要兼顧實用功能,比如將主屋二層改造成研學展廳時,為解決采光問題,我們反復調整竹編格柵窗的密度,既保證通透性又不破壞鄉土風貌;庭院的快閃展銷區設計,更是幾易其稿,最終確定用可移動竹制展架,既能滿足旺季展銷需求,淡季又能收納起來作為村民活動場地。這個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鄉村設計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要在“原型保護”與“現代需求”間找平衡——就像論文里說的“漸進式更新”,每一處改造都要考慮村民的真實使用習慣,每一個業態都要貼合村落的發展節奏。
如今回望這段實踐,我收獲的不僅是完成實踐的成就感,更有對鄉村振興的深層思考:鄉村不是等待“拯救”的對象,而是蘊含著無限可能的“活態載體”。作為青年學子,我們既要帶著專業知識“走進鄉村”,更要懷著敬畏之心“讀懂鄉村”,用小微觸媒激活鄉土原型,讓閑置空間重獲新生,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生活中延續活力。未來,我愿繼續帶著這份實踐收獲,關注鄉村、服務鄉村,用實際行動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