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暑期實踐,我深度參與了安吉縣景溪村“留筠·竹生”閑置空間改造項目。從政策研讀、社會調研至實地勘測與方案設計,這一過程使我深切體會到鄉村建設需立足于嚴謹調研與深刻的人文洞察。
實踐初期,我們系統梳理了從國家“以竹代塑”戰略至地方“千萬工程”的政策導向,為項目奠定理論依據。在政策對接過程中,我意識到宏觀戰略與微觀落地之間的銜接尤為重要。我們不僅閱讀文件,更嘗試理解政策背后的精神——如何通過竹材推廣實現環保目標,又如何借助“千萬工程”推動鄉村整體提升。這一階段讓我明白,設計師應是政策的轉譯者和實踐的推動者,既要抬頭看路,也要低頭行路。
通過問卷與訪談相結合的方式,我們獲取了村民對閑置空間改造的功能偏好、參與意愿及潛在顧慮等真實訴求。這一環節讓我認識到定量與定性方法結合的重要性,以及數字背后人的情感與需求的復雜性。例如,不少老人希望保留原有建筑的部分歷史痕跡,而年輕人則更關注空間能否提供就業與社交機會。這些差異并非對立,反而為設計提供了立體的切入點,促使我們在多元訴求中尋找共識。
實踐初期,我們系統梳理了從國家“以竹代塑”戰略至地方“千萬工程”的政策導向,為項目奠定理論依據。通過問卷與訪談相結合的方式,獲取了村民對閑置空間改造的功能偏好、參與意愿及潛在顧慮等真實訴求,使我認識到定量與定性方法結合的重要性,以及數字背后人的情感與需求的復雜性。
實地勘察階段,我們深入測繪建筑結構、梳理空間流線、記錄光影與植被,真正理解了場所的精神與記憶。觸摸斑駁的墻體,觀察周邊業態,這些一手資料成為“竹楔補闕”設計策略的直接來源,讓我意識到扎實的場地調研是設計落地的基礎。
最終,看到“留筠·竹生”從概念發展為融研學、手工、休閑于一體的復合空間方案,我深刻認識到設計的意義遠不止于形式創造,更在于以空間為媒介,串聯文化、生態與社區,實現資源活化與價值再生。此次實踐使我從理論走向土地,從課堂走向真實場域,堅定了以設計服務人民、扎根現實、呼應傳統的專業信念。回望整個過程,我體會到鄉村振興是一項需要耐心、共情與創造力的長期事業。它考驗的不僅是設計師的專業能力,更是其對土地、文化與人心的理解深度。這次經歷讓我更加明確,未來無論走向何種崗位,都不能忘記設計的初衷——為人而設計,與地共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