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閑置到新生:景溪村社會實踐的思與悟
發布時間:2025-09-16 關注:
來源:施虹宇
此次“到竹林里,到山海間,到鄉振需要的地方去”暑期社會實踐,不僅讓我近距離感受了鄉村的自然與人文風貌,也讓我在調研與方案構思的過程中,對鄉村振興與空間更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初到景溪村,我被這里的自然稟賦所吸引:連片的竹林、蜿蜒的溪谷、茶園與民居交織的景觀,為村莊發展提供了豐厚的生態底色。但在走訪中我也發現,部分房屋與公共建筑閑置,空間利用率偏低;產業結構仍以傳統農業為主,缺乏系統化業態規劃;而公共服務設施不足,難以滿足村民日益增長的多元需求。這些現實問題讓我深刻體會到,鄉村振興并非單純依靠資源稟賦,而更需要科學的規劃與合理的路徑。
在團隊的實踐中,我主要負責現場測繪與業態規劃。我們嘗試用“觸媒理念”重新理解閑置空間——觸媒不是強行改變,而是通過適度介入與引導,讓沉寂的空間煥發新活力。我們設想在閑置空間中植入教育研學、竹創工坊、康養休閑等業態,使其成為帶動村莊活力的觸發點。這讓我認識到,鄉村更新不必依賴大規模投入,而是要找到恰當的切口,以小撬大,實現“空間—產業—生活”的聯動。在調研中,我們還與村干部和村民多次交流。他們希望閑置老屋得到合理利用,希望村莊能吸引年輕人返鄉,也希望在守護自然的同時擁有更美好的生活。這些樸實的聲音讓我感受到規劃工作的責任與溫度——鄉村規劃不僅是專業任務,更是一種關乎民生的社會實踐。
回顧整個過程,我最大的收獲在于對“觸媒理念”的體悟與應用。它讓我理解,鄉村空間更新并非單一的設計操作,而是一種“催化”過程:通過空間的微小改造,激發出產業的重構與社區生活的再生。這種理念讓我重新審視鄉村改造的可能性,也讓我更堅定了未來在鄉村振興與景觀規劃領域深耕的決心。
這次實踐讓我看到了鄉村的美麗與困境,也讓我感受到青年力量在鄉村建設中的意義。我們或許無法在短時間內改變所有問題,但每一次測繪、每一次討論、每一次與村民的交流,都是鄉村振興道路上的一塊基石。未來,我希望能將這次實踐中的經驗不斷延伸,繼續探索如何通過專業知識與創新理念,為鄉村注入新的活力,真正做到“到竹林里,到山海間,到鄉振需要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