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9-05 關注:
來源:微光致遠團隊
從明朝戲臺到現代中國,婺劇的六百年為何越唱越響?帶著這個問題,中國計量大學微光致遠團隊于2025年繼續深化暑期“雙百雙進”社會實踐活動項目,首屆婺劇文化節應運而生,一場關于文化傳承與鄉村復興的對話就此展開。
彩球珠花映粉墨
婺劇頭飾素有“頭上錦繡”之稱。活動伊始,微光小隊展開了手工制作戲劇頭飾活動。老師先為孩子們講解頭飾的特色以及不同行當的區別,再示范精彩的制作成果,發放完提前準備的材料后,小朋友們便各自大顯身手,投入到創作中,忙得不亦樂乎。有的孩子根據圖片,一步一步地在紙上排列、粘貼;有的孩子發揮想象,給頭飾加上自己喜歡的星星、花朵。
特別在制作過程中,成員們融入了計量特色,把計量校徽元素巧妙地與戲劇頭飾相結合,將"精思國計 細量民生"的校訓精神,化作頭飾上精致的計量儀器圖案。孩子們充分發揮想象力,用彩球、扭扭棒等材料,精心制作著獨一無二的頭飾。

(小朋友制作的戲劇頭飾)
童筆丹青繪婺韻
若說頭飾是具象的美,繪畫則是想象的無限延伸。教室里,“我眼中的婺劇”主題畫展熱烈展開,小朋友們帶著親手制作的頭飾,滿心歡喜地參與到了畫展之中。
這次展出的作品除了小朋友們親手制作的戲劇頭飾之外,還有優秀繪畫作品。午后的陽光透過教室的木窗,在展板上投下斑駁的光影。小朋友們圍在一起,一邊欣賞著彼此的作品,一邊熱烈地討論各自的創作思路。每一雙童真的眼睛閃爍著熾熱的目光,在潔白的紙上,他們不僅用五彩斑斕的畫筆描繪出心中的婺劇世界,還通過親身體驗,創作出一幅幅獨特的戲劇頭飾作品。

(小朋友們參觀畫展)
禮堂探秘婺劇魂
文化禮堂是鄉村的“精神地標”,筧川村的文化禮堂也不例外,這里藏著不少婺劇珍寶。于是,下午的參觀環節,微光小隊帶領孩子們走進陳列室,開啟一場“尋根之旅”。
禮堂里每一件展品都有著獨一無二的淵源。微光小隊隊長詳細地介紹著婺劇的歷史、角色行當、表演特色等知識。當看到精美的婺劇臉譜時,小朋友們不禁發出陣陣驚嘆。紅臉代表忠勇,如關羽;白臉代表奸詐,如曹操,不同的色彩與圖案蘊含著豐富的人物性格信息。

(小朋友們參觀婺劇文化禮堂)
夜幕戲臺起笙歌
天邊最后一抹晚霞還未褪盡,微光小隊就早早帶著小朋友們來到了婺劇文化廣場,戲臺兩側高懸的大紅燈籠次第亮起,像是為即將開場的婺劇提前點燃了喝彩的焰火。
夜幕降臨,銀幕亮起,《飛舟救駕》《大破天門陣》等經典選段輪番上演。當熟悉的曲調響起,暖黃的光暈在晚風里輕輕搖曳,穆桂英一襲紅袍金甲,雉尾翎沖天一抖,手中銀槍已似箭般刺出。孩子們雖然聽不懂全部唱詞,但被華麗的武打場面深深吸引,看到精彩處連連齊聲叫好。

(婺劇演出場景)
繁星滿天時,首屆婺劇文化節在經久不息的掌聲中落下帷幕,但文化的漣漪才剛剛開始擴散。無論是戲劇頭飾手工制作、主題畫展,還是參觀文化禮堂、觀看經典婺劇,它都似一顆星,以微薄之力照亮眼前的一片土地。
一個民族的復興,總是以文化的興盛為強大支撐;一個時代的進步,總是以文化的繁榮為鮮明標識。微光小隊從發揚婺劇到助力鄉村振興,從啟蒙藝術思想到厚植文化自信,它證明著,文化振興不是抽象的口號,而在于具體的行動,這樣才能讓每個鄉村都能守護自己的文化基因,讓每個個體都能在文化中找到歸屬感。

歡迎關注中國計量大學光電學院黨員之家官方公眾號,持續關注2025“微光致遠”社會實踐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