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唐曉娟:守護儺文化的 “活態博物館”
發布時間:2025-09-02 關注:
來源:河海大學婀‘儺’多姿——數字賦能非遺儺文化傳承實踐團
7 月 18 日,“婀娜多姿”文化傳承團在德江縣儺堂戲博物館專題訪談副館長唐曉娟,圍繞儺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唐曉娟從事儺文化研究與保護工作 20 年,主持完成《德江儺堂戲文物普查報告》《黔東儺戲口述史》等多項研究成果,參與制定《德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是德江儺文化保護體系的核心構建者之一。此次訪談通過系統性梳理儺文化保護的實踐經驗,為團隊成員提供了非遺保護的專業視角,也展現了基層文化工作者在傳承傳統文化中的責任與擔當。
訪談始于博物館的序廳,唐曉娟首先回顧了德江儺戲的保護歷程。她指出,德江儺堂戲源于古代儺祭,融合了戲劇、舞蹈、音樂、雜技等多種藝術形式,2006 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在 20 世紀 90 年代,受現代化進程影響,德江儺戲面臨傳承斷層危機 —— 年輕人大規模外出務工,儺戲班子數量從鼎盛時期的 50 余個縮減至不足 20 個,部分絕技面臨失傳風險。“2008 年博物館建成后,我們首要任務是開展儺戲文物搶救性征集,用 3 年時間走遍全縣 21 個鄉鎮,征集到儺面具、戲本、法衣等文物 800 余件,為后續研究奠定了基礎”,唐曉娟介紹,隨著保護工作的推進,當地逐步構建起 “政府主導 + 社區參與 + 教育傳承” 的三維保護體系,形成了系統性的非遺保護格局。
在政府主導層面,德江縣建立了專項保護機制。唐曉娟透露,縣財政每年安排 200 萬元儺戲保護專項資金,用于文物修復、傳承人補貼、表演場地建設等工作。2020 年以來,已完成 32 件瀕危儺戲文物的修復,為 15 名國家級、省級傳承人發放傳承補貼,補貼標準為國家級傳承人每年 2 萬元、省級傳承人每年 1.2 萬元;同時,在鐵坑村、長征村等儺戲核心區域,建成 6 個標準化儺戲表演場地,配備專業音響、燈光設備,滿足日常排練與演出需求。此外,縣政府還定期組織 “德江儺戲文化節”,2024 年文化節期間舉辦儺戲展演、技藝大賽、學術研討等活動 12 場,吸引省內外觀眾 3 萬人次參與,有效提升了德江儺戲的知名度。
社區參與是儺文化活態傳承的關鍵。唐曉娟以鐵坑村為例,指出該村通過 “儺戲文化生態保護區” 建設,將儺戲融入村民日常生活 —— 在婚喪嫁娶、節慶祈福等重要場合,儺戲班子必到場表演;村內成立 “儺戲傳承協會”,協調各儺戲班子的演出安排,規范傳承秩序;同時,鼓勵村民參與儺戲道具制作,形成 “儺面具雕刻”“戲服刺繡” 等特色產業,帶動村民增收。“社區參與不是簡單的‘讓村民看儺戲’,而是‘讓村民演儺戲、傳儺戲’,只有當儺戲成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才能實現真正的活態傳承”,唐曉娟強調,這種社區化的傳承模式,讓德江儺戲在基層社會獲得了持續的生命力。
教育傳承則是解決傳承斷層問題的核心舉措。唐曉娟介紹,德江縣在 12 所中小學開設儺戲校本課程,編寫《德江儺戲基礎教程》,內容涵蓋儺戲歷史、面具文化、基礎唱腔等,每周安排 1 課時教學;同時,在學校設立 “儺戲興趣小組”,邀請非遺傳承人定期到校授課,指導學生學習儺舞、面具繪畫等技藝。2024 年,全縣中小學累計培養青少年儺戲愛好者 500 余名,其中 30 余名學生加入村級儺戲班子,成為年輕一代傳承人。此外,博物館還與貴州師范大學、銅仁學院等高校合作,設立 “儺文化研究基地”,吸引歷史學、藝術學等專業學生開展實習調研,2020 年以來已培養儺文化研究方向的本科生、研究生 40 余名,為儺文化保護注入專業力量。
談及創新傳承,唐曉娟重點介紹了博物館的數字化實踐。2023 年,博物館啟動 “數字儺戲庫” 建設項目,通過高清攝像、三維掃描等技術,對全縣 131 壇儺戲進行完整記錄,目前已完成 87 壇儺戲的視頻采集與文字整理,建立起包含唱詞、樂譜、動作說明的數據庫;同時,引入 AI 技術解析儺戲手訣、唱腔等核心技藝,開發 “虛擬儺戲法師” 系統,用戶通過 VR 設備即可 “沉浸式” 學習儺戲表演。在文創開發方面,博物館與專業設計機構合作,推出儺面具造型 U 盤、儺戲紋樣絲巾、AR 儺面繪本等 20 余種文創產品,2024 年銷售額達 80 萬元,其中 30% 用于儺戲傳承基金。“創新不是對傳統的否定,而是用現代手段讓傳統‘活’起來,讓更多年輕人愿意了解、喜歡儺文化”,唐曉娟表示,未來博物館計劃進一步推進 “元宇宙儺戲” 項目,打造虛擬儺戲表演場景,實現儺文化的跨時空傳播。
訪談臨近結束時,唐曉娟帶領團隊成員來到博物館樓頂的觀景臺,遠眺德江縣城全貌。她指著遠處的儺戲廣場說:“每到周末,那里都會有儺戲表演,老人帶著孩子看,年輕人用手機拍,這種場景就是對我們工作最好的肯定。儺戲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流淌在德江人血脈里的文化基因,我們的任務就是守護好這份基因,讓它在新時代繼續傳承下去。”